本書共分四章:雕塑史論;專題研究;個案研究;展覽評論。主要內容包括:開放的空間——20世紀90年代中國雕塑概述;深化與拓展——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雕塑的反思;暮然回首——半個世紀的足跡;國家記憶——1949年后中國紀念性雕塑與主題創(chuàng)作等。
本書為羅丹與葛賽爾關于藝術,尤其是雕塑藝術的對話錄,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總結,也是對個人經驗的精煉概括,其中貫穿著對前人的崇敬,有對許多名作的卓見,有勞動的喜悅、沉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葛賽爾是歷史上少的有創(chuàng)建、有情感、有色彩、淵博精淳的散文家,他將羅丹之吉光片羽集腋成裘,以茲后學。傅雷孜孜手譯,更添華章。羅丹的藝術作品代
從嚴格意義上講,本書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東北大學講課時的講義,因此這本書的內容顯得異!昂喖s”,很多內容只是提綱挈領,沒有充分地展開論述。但通過傅熹年、陳明達等先生的注釋,通過林洙老師為文字選配的一百七十余張圖片,已經能夠明晰地見出梁思成對中國雕塑藝術的理解與思考。因此,《中國雕塑史講義》雖篇幅不
本書根據梁思成1929年1930年在東北大學講授中國雕塑史期間的講課提綱整理而成,從上古到元明清,搭配圖片,結合名家收藏、歷代典籍和當時東西方藝術理論,對包括青銅器、玉器、建筑、佛造像等在內的中國歷代雕塑藝術進行簡明扼要、精準得當的梳理、介紹和評價,迄今為止仍是中國古代雕塑研究領域的經典作品。 本書1998年在百花文藝
日本的近代歷史充滿了暴力色彩,明治維新、自由民權運動……這些事件與所謂的暴力專家,即本書的核心人物博徒、壯士、大陸浪人、院外團、極道、暴力團密切相關,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們實施的暴力的影響甚至會超越事件爆發(fā)的時刻,他們的暴力行徑與政治相結合,成為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一個系統(tǒng)的、根深蒂固的元素。本
雕塑與建筑,這兩門古老的姊妹藝術,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總是彼此交織,由此產生出許多偉大的作品。本書擷取世界各文明區(qū)域、各歷史時期的典型作品,還原雕塑與建筑的歷史場景,并以雕塑家的專業(yè)視角,對經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特定手法、藝術效果進行深度解析,帶領我們讀懂這些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
直接使用固態(tài)的鋼鐵來構筑雕塑,發(fā)端于西方,至今不過百年。但鋼鐵以其優(yōu)越的耐久性和加工性能,成為眾多現當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重要選擇,承載著豐富的時代精神,也展示出杰出的工業(yè)制造水平。本書聚焦于這一蓬勃發(fā)展的雕塑藝術形式,結合大量的創(chuàng)作案例,在縱覽鋼鐵雕塑百年發(fā)展史、賞析作為先行者的歐美鋼鐵雕塑藝術大師的經典作
本書在內容上分為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創(chuàng)作思路及作品基本信息,以單個雕塑作品為單元,依次介紹各個作品的尺寸、制作材料及創(chuàng)作思路等內容,讓讀者更好地了解雕塑作品;第二部分從第一部分中選取部分雕塑作品進行制作過程的步驟講解,主要包括材料道具介紹、雕塑各部分制作過程展示、上色等,通過一個個步驟的介紹,增加讀
本書按照根付的發(fā)展時間,詳述根付自18世紀初期至今的發(fā)展歷程。并有解析文章《何為根付》《根付的分類》《根付發(fā)展歷史》《根題材與中國》等。
本書分為認識雕塑、欣賞雕塑、中西方雕塑比較、當代雕塑的挑戰(zhàn)四大板塊。以藝術品贊助、主題與風格語法框架、藝術家的感知方式、材料空間物質性等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角度作為切入點,分析了100多件中西方雕塑藝術作品。同時,將欣賞方法滲透到案例解讀中,寓教于學,力求使讀者既能體會到每件作品的獨特魅力,又能夠初步掌握欣賞雕塑作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