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雜譚——南市藝談舊聞錄》一書是王文玉先生以其七十余年浸淫曲藝界的親身經歷撰寫而成的。作者以身處其中的真實感呈現(xiàn)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評書、相聲演員和南市;老南市的藝壇往事;南市地區(qū)的另一區(qū);評書大師陳士和及南市行業(yè)面面觀五部分組成。本書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且極具韻味,主要記述的天津南市、“三不管”的變遷以及藝人小傳
本書收錄三種清代文獻。本書所涉內容廣泛且詳實,對歷代建置沿革、城堡關寨、山川古跡、地勢興廢以及邊防戍所皆有所考究,對于研究清代歷史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本書主要以標點、?薄⒆⑨尩确绞綄@三種文獻進行整理,其中《河套志》以天津圖書館藏清乾隆寓園刻本為底本,《寧夏出差日記》以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孤本為底本,《寧夏青海里程》以日
本書稿共收錄5種文獻,分別為《少司徒王公平蠻督木傳》《劉太淑人傳》《蘆屋圖》《漢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少司徒王公平蠻督木傳》,明朝蔡時鼎撰,傳文以明朝王重光一生行事為主線,對其生平進行記述并評價!秳⑻缛藗鳌,明朝郭正域撰,該傳為現(xiàn)存記載王重光夫人劉太淑人事跡最豐富的文獻!短J屋圖》載清人潘楚唫舊居蘆屋相關名士
本書是對介紹涼州歷史文化的通俗性作品。全書從“弁言涼州文化的義界”“時代: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時段”“多元:絲路重鎮(zhèn)上的文化輝煌”“異彩:河西走廊上的文化遺珍”“人物:譜寫涼州歷史的絢麗篇章”“勝跡:留存在大地上的歷史印記”等章節(jié),通俗介紹涼州文化的歷史、文化、人物及名勝。
本冊集許地山、邵潭秋等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人士,以不同眼光、不同角度、不同語言風格的多層次、體驗式講述,圍繞廣州近現(xiàn)代以來歷史變遷、社會變革的線索,呈現(xiàn)在歷史風煙中廣州人的生活狀態(tài)、民風民俗、文化態(tài)度,以及永遠在發(fā)展變化中的廣州城市形象。
《長安學術》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書中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成
潘效蘇是晚清時代的高級官員,曾隨左宗棠收復新疆。潘效蘇由甘肅按察使升任新疆巡撫,后以貪墨為由被參劾,發(fā)遣張家口軍臺。在新疆任中,潘效蘇面對沙俄和英國覬覦新疆,屢屢制造邊境糾紛,調撥民族關系的嚴峻形勢,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維護主權,制止民族分裂,并積極推行新政,開展屯墾,發(fā)展有線電報、郵政等公益事業(yè)。潘效蘇與軍機處等朝廷
山東省聊城市為京杭大運河流經的重要地級市,存世方志均為明中期之后纂修,保存了明代以來京杭大運河疏浚維護、漕糧運輸、城市建置、民俗文化等豐富的地域文獻資料。聊城方志序跋是方志文獻整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代以來聊城方志纂修理念和發(fā)展脈絡的直觀記述。通過對聊城方志序跋的系統(tǒng)搜集、整理與注釋,全面展現(xiàn)聊城舊志纂修的基本風貌,有
本書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圖書,是《認識金馬河》的姊妹篇。全書分為上、下篇兩個部分。上篇主要對成都雙流名鎮(zhèn)擦耳巖的歷史進行追溯,指出東晉《華陽國志》記載五津涉頭津即擦耳巖。民國時期擦耳巖街鎮(zhèn)繁華熱鬧,素有“小成都”之稱,書中講述了解放黎明前擦耳巖地下黨員掩護成都學生,建聯(lián)絡站辦火炬報,兩叔侄成都十二橋被害,以及雙流叛匪叛亂
涼山地方志有著獨特的地方特征和人文氣息,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本專著著重于涼山地方志“文本”研究,從自然資源、歷史資源、文學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民俗文獻資源等多個層面展開研究,以期更好認識和利用地方志的價值,為涼山文化史研究中利用地方志資料提供借鑒。涼山地方志有著獨特的地方特征和人文氣息,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