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西北大學地質學科從艱苦的萌芽階段一步一個腳印發(fā)展到如今深化改革謀求超越,力爭建成世界一流學科的輝煌歷史;集中展示了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走出了9名學部委員、兩院院士等高級別專家,培養(yǎng)了宋漢良、王志武、安啟元、閻敦實等一批行業(yè)精英,產生了“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秦嶺立交橋式殼幔三維構造幾何學結構模型”和“三幕式寒武紀
本書以黃石經典的地質露頭和現(xiàn)象為線索,包括以湖北和黃石命名的“湖北石”礦物晶體,“大冶組”“靈鄉(xiāng)組”地層剖面,從現(xiàn)象到原理,講述它們發(fā)現(xiàn)背后的故事、蘊含的科學道理,使讀者跟隨地質學家一起在山野田間進行科學考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黃石滄海桑田的地質演變、生物進化歷程,感受地學魅力、學習科學知識。本書圖文結合,語言生動,各章
本書適用于地球物理、油藏工程、巖土工程、環(huán)境工程、地理科學等專業(yè),包括二十一次實習。實習一至實習七為礦物標本觀察與描述,實習八至實習十四主要為巖石標本觀察與描述,實習十五為古生物化石觀賞,實習十六為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實習十七至實習二十一主要是認識地形地質圖,閱讀常見的地質圖件,并繪制地質剖面圖。
《揚子克拉通黃陵穹隆基底地質實習指南》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其一,以揚子克拉通黃陵穹隆基底實習區(qū)主要地質事件的標志性巖石構造現(xiàn)象為主線,為地質學專業(yè)本科生及研究生實踐教學和研究提供野外地質教學實習的基本路線框架,讓學生在巖石、地層、構造等專業(yè)基礎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地質思維分析,提高
地球物理勘探作為一種綠色勘探手段,具有探測速度快、信息損失小、數(shù)據(jù)豐富的特點,同時能夠彌補鉆探、地表地質調查等方法手段在城市地質工作中受限的問題,使得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在城市地質調查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復雜環(huán)境條件下,人文活動、電磁干擾錯綜復雜,對各種地球物理方法影響程度不同,同時基于成都市地下空間獨特的地
深時是塑造我們星球地質事件的時間尺度。這一尺度十分巨大,甚至挑戰(zhàn)了人類的理解極限,但它的證據(jù)卻是隨處可見的。本書匯集了前沿研究成果與近200幅精美圖片,按照時間順序,從古代巖層到天外來客,從鯊魚牙齒化石到水下森林,逐一探討了地球歷史上的精彩時刻與重大事件,揭示了深時的證據(jù)。其中很多古代遺跡是我們如今可以看到和觸摸到的,
本書系統(tǒng)地總結了近些年來金伯利巖型金剛石礦床的研究進展,回顧了遼寧瓦房店金伯利巖的勘探開發(fā)歷史,介紹了瓦房店金伯利巖的區(qū)域地質特征和典型礦床特征,分析了瓦房店金伯利巖的巖相學特征和地球化學成分,闡述了金伯利質巖漿經歷的復雜地質過程,獲得了金伯利質巖漿的初始成分,討論了金伯利巖巖石學成因,建立了金伯利巖含礦性和指示礦物特
本書主要研究了伊犁盆地南緣中新元古代基底屬性、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南天山西緣造山帶的形成演化和動力學機制、賦鈾巖系沉積環(huán)境和物源,以及鈾富集成礦條件和規(guī)律。本書通過系統(tǒng)的巖石學、沉積學、地球化學和礦床學研究等,以沉積盆地為單元,深入探討伊犁盆地砂巖型鈾礦的沉積環(huán)境和成礦條件,以期為理解大規(guī)模砂巖型鈾礦富集規(guī)律研究
為了紀念河套人化石發(fā)現(xiàn)100周年和近百年來在薩拉烏蘇河谷取得的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成果,我們萌生了編著《薩拉烏蘇現(xiàn)象》的想法。其目的,除了旨在這一百周年的紀念外,還在于向法國學者E。桑志華和P。德日進對薩拉烏蘇的貢獻和他們的“薩拉烏蘇科學精神”致以敬意,也同時向學者、向大眾特別是面向青少年科普,詮釋何為“薩拉烏蘇現(xiàn)象”。
本書共分為6章:緒論;區(qū)域地質與礦產研究現(xiàn)狀;加里東期巖漿作用;印支期巖漿作用;燕山期巖漿作用;巖漿作用及成礦效應。全書40余萬字,插圖128幅,插表53張,引用文獻400余篇,以衡陽盆地東緣加里東期花崗巖類、印支期花崗巖、燕山期花崗巖和火山巖及巖漿礦床為研究主線,通過大量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分析,對衡陽盆地東緣巖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