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批判西方殖民主義的現代學術經典。法國精神分析家法農以充滿感情又冷靜的筆觸,訴說著非洲人民如何在西方的殖民主義中失去主體性,甚至黑人的身體、欲望和行為都完全向白人的世界臣服。這就導致黑人渴望將自己提升到白人的位階,一心求取白人的認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及價值。只有戴上白面具,黑人才能去除心底的焦慮,假裝自己躋身白人的
非彼無我 美美與共:中華民族的交融與共同體意識
本書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多維的審視,從時代背景、理論淵源、主要內容、基本特征、價值意蘊、面臨的新時代境遇及鑄牢路徑等方面對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系統(tǒng)地梳理、闡釋并進行深刻地提煉與概括,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提供點滴
本書是辜鴻銘影響至深至廣的一部著作,書中他以極大的熱情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晚清以來,中國形象被嚴重扭曲。學貫中西、特立獨行的國學大師辜鴻銘,于1915年出版了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本書全面反映了辜
法屬海外省的法國人,尤其是安的列斯人,在法律層面上是法國公民。他們鄙視非洲的其他黑人,而作為黑人,他們在面對白人時,內心又存在著自卑感。他們在潛意識中承認了白人的優(yōu)越性,以白人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的一切。本書就是從他們的這種精神迷惘和由此導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在黑人的心理上留下的傷痛。
子曰: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通過中國哲學家對水的人文詮釋,通過一系列優(yōu)美的畫面展現中國人特有的世界觀,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于無形之中指導、規(guī)約著每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人類早的家就在水中。本書從新梳理這些獨特的文字描述,用清新優(yōu)雅的畫面,細膩活潑的筆觸,傳達出真實的中國文化的氣質,傳遞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力量。
本書是法國現代著名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象征的貧困》一書的第二卷,《感性的災難》。在此,斯蒂格勒繼續(xù)思考從力比多消費到消費品的問題。我們時代的特點是以工業(yè)技術控制象征的東西,美學已成為經濟戰(zhàn)爭的武器和舞臺。由此產生了貧困,條件代替了體驗,這是哲學家時而感到的一種恥辱,即生為人的恥辱。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了解導致當今
本書為一本研究論文集,收錄了相關機構和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21篇。全書緊緊圍繞怎樣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怎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課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發(fā)展、重要性、培育渠道等進行了研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探索,旨在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領域,立足于中華民族共同
本書收錄14篇優(yōu)秀本科生論文,來自教育部民族學類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舉辦的2021年度全國田野調查征文論壇。第二輯內容涉及本年度關注度較高的養(yǎng)老育兒、親屬關系、婚姻關系、生育習俗、醫(yī)患關系、疾痛敘事、公共空間、社會變遷、易地搬遷、自主就業(yè)等社會話題,既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度,對于了解我國的社會發(fā)展現狀,了解民族學、人類學的本
本書是“晚清怪杰”辜鴻銘的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名著,于1915年用英文寫成。本書是辜鴻銘的文章合集,以《中國人的精神》為題結集。本書分為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講述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中國學等方面的內容,附錄除了辜鴻銘的兩篇文章外,還有其他人對《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評價,以及辜鴻銘其人其事。在書中,辜鴻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