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是中亞五國與域外國家或國家組織的一種合作模式。五國將此作為與域外力量博弈的重要砝碼,域外力量也希望利用這一平臺擴大對中亞地區(qū)的整體影響。目前,五國已經與日本、歐盟、美國、韓國、印度建立了“51”形式的合作機制,在歐亞經濟聯(lián)盟與俄羅斯、土耳其展開類“51”的合作。中國多次與中亞五國成功舉行“51”外長會和元首峰會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提出全球發(fā)展倡議,并加強與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對接,無疑為全球發(fā)展議程提供了強大的政治動力。本書以《全球發(fā)展倡議:理論突破與實踐創(chuàng)新》為題目,論述全球發(fā)展倡議是站在歷史之需、時代之需、世界之需的高度,以中國力量、中國睿智、中國的天下情懷和擔當精神作為強大的后盾和支撐,向世界數(shù)百年發(fā)
兼具海陸地緣特性的中國和印度均懷揣民族復興的夢想,面對國際格局深刻調整的時代背景,中印兩國為什么能夠超越“強鄰對抗”邏輯而選擇合作?怎樣合作?合作前景如何?這正是本書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本書主要涉及如下內容:中印發(fā)展伙伴關系理論適用:觀念和應然路徑、中印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國際體系動態(tài)均衡下中印地緣戰(zhàn)略的恒
國際傳播能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并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現(xiàn)代化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路徑與方面。本成果聚焦于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三個方面:一是對華負面信息的駁斥能力,二是國際對華感知的改善能力,三是傳播效能的評估能力。在百年未有之
在歐盟面臨增長緩慢、十年緊縮后的政治動蕩、英國脫歐,以及亞洲影響力的提升,歐盟在世界舞臺上普遍被視為一個衰落的聯(lián)合體。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歐盟仍然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世界的超級行為體,而這主要通過布魯塞爾效應來實現(xiàn)。布魯塞爾效應是指歐盟通過頒布規(guī)范國際商務的法規(guī),提高世界范圍內的標準,以及引領國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成果。本書主要從國際關系理論的視角探討了戰(zhàn)略克制與權力和平轉移之間的關系。本書認為,權力的和平轉移,要求崛起國家和守成國家同時采取戰(zhàn)略克制。崛起國家的戰(zhàn)略克制在于,該國能否避開有利于向守成國家投送軍事力量的區(qū)域,以限制其攻擊能力;守成國家的戰(zhàn)略克制在于,該國能否合理定義對其國家安全重要的
本書是劉鴻武教授最新的英文論文集,其中收錄了他近年來在中非關系研究領域的一些重要論文、演講和訪談。劉鴻武教授是當代中國非洲研究的重要學者,是中國非洲學的主要倡導者和建設者。他一次次走向非洲,一次次拜師求知,在行走和觀察中梳理非洲歷史演進、非洲文化精神,在比較中思考亞非文明復興、中非共享知識體系構建。本書所錄文章,是劉鴻
二戰(zhàn)后新一輪亞非民族獨立浪潮中誕生的眾多國家經歷著國家建構整合和族群身份分化的雙重歷史過程,二者聯(lián)系與沖突產生的政治悖論表現(xiàn)為頻發(fā)的分離主義運動。在分離主義“是剿是撫”的問題上,東南亞國家的經略方式差異顯著:為什么有的政府長期貫徹一種策略,有的政府策略卻頻繁更替?基于政策供需邏輯,本書認為政府在“經略剿撫”時,首先考慮
本書對1958至2003年期間伊拉克庫爾德問題的演變開展歷史性研究,在對既有文獻做批判性解讀、史料梳理,和與阿拉伯語原始檔案《伊拉克復興黨檔案》及英語原始檔案《美國外交關系文件集》比對的基礎上,以相關重大時間節(jié)點和事件標志為線索,將該問題在此時期的演變劃分為塑型與發(fā)展(1958—1968)、高潮(1968—1975)、
《權力與相互依賴》堪稱國際關系研究領域里程碑式的著作,由該領域最負盛名的兩位學者寫就,為人們理解當代世界政治提供了豐富的理論途徑。這本書構造了一種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徑,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經濟、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保留了現(xiàn)實主義對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認同。本書第一版于1977年面世,標志著新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