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首先基于馬克西主義理論的維度對良性社會理論進行梳理和反思,明確當下中國援引這一概念的價值訴求,揭示中國良性社會的“應然”取向。指出私人領域與良性社會具有契合性,良性社會是私人領域擴展、私權彰顯的社會。接著作者分析了我國良性社會的現(xiàn)實困境,指出“實然”與“應然”之間存在偏差,私人領域缺失使中國良性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有相當難度。揭示問題的根源與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生活中的國家本位、權利本位、公本位傳統(tǒng)密切相關。那么,如何破解困境?作者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從國家本位走向社會本位;在權力與權利的關系上,從權力本位走向權利本位;在公私關系上,由公司對立走向恭喜和諧,促使私人領域興起。理論研究要面向現(xiàn)實問題,它源于實踐且歸于實踐。第四章第五章是該著作的落腳點,作者從價值共給和制度共給兩個方面闡述了如何促進私人領域生長推動社會力量的發(fā)展。指出儒家傳統(tǒng)與良性社會之間由著歷史的本真聯(lián)系,兩者存在相與之道。如何從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分,又能走出傳統(tǒng),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換?中國所需要的思想資源,還要有對其他國家社會理念的借鑒和吸收。此外,政府作為
序
導言
第一章 私人領域在場: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演進范式及前景
第一節(jié) 西方語境中的公民社會
一、傳統(tǒng)涵義:亞里士多德——盧梭
二、現(xiàn)代意義:黑格爾——馬克思
三、當代旨趣:葛蘭西——哈貝馬斯
第二節(jié) 中國語境中的公民社會
一、基本內涵及價值范式
二、結構要素與理論預設
第三節(jié) 中國公民社會的生成路徑與演進范式
一、生成路徑及邏輯:一般與特殊的融通
二、演進范式及前景:私人領域的確立
第二章 私人領域隱匿: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困境
第一節(jié) 國家與社會的制衡與互動
一、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關系模式
二、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向度:“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
第二節(jié) 公民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
一、中國公民社會的萌發(fā)
二、中國社會的特點
(一)不獨立——政府主導的官民雙重特性
(二)不成熟——公民社會的發(fā)展不規(guī)范
第三節(jié) 公民社會的困境分析:私人領域的隱匿
一、中國傳統(tǒng)權力社會結構對私人領域的抑制
二、中國傳統(tǒng)公私文化對私人領域的抑制
第三章 私人領域興起: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內在緊張及其消解
第一節(jié) 國家本位轉向社會本位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論說
二、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分化
三、國家本位走向社會本位
第二節(jié) 權力本位轉向權利本位
一、權力與權利的釋義
二、權力與權利的關系
三、權力本位轉向權利本位
第三節(jié) 公本位轉向公私辯正
一、公私觀念的多維意涵及不同旨趣
二、公域、私域——西方社會“公私”討論的主題和要旨
三、中國傳統(tǒng)“公”與“私”的二律背反
四、公本位轉向公私和諧
第四章 私人領域生長——價值供給
第一節(jié) 模式的一元與多元之辯:關于韋伯命題的討論
一、圍繞著韋伯命題的討論
二、現(xiàn)代性中的“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性”
第二節(jié) 儒家傳統(tǒng):作為一種思想資源的意義
一、儒家傳統(tǒng)與公民社會存在相與之道
二、士紳社會與公民社會的歷史對接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換——借鑒和吸收
一、公民身份的獨立與自由
二、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對等
三、商談性格與批判精神
四、契約精神與法治理念
第五章 私人領域生長——制度供給
第一節(jié) 明晰產權制度建立市場法則
一、市場經濟通過產權制度激活了人們的物質利益欲求
二、使人從作為群體主體的存在轉變?yōu)樽鳛閭體主體的存在
三、催生新階層以“市場權力”的增長促進“社會權力”的增長
四、造就獨立人格,型塑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品格
第二節(jié) 科學界定和規(guī)范國家權力
一、在政府權力上,由集權轉向分權
二、在政府治理上,從人治轉向法治
三、在政府職能上,由管制轉向服務
四、在管理方式上,由統(tǒng)治轉向治理
第三節(jié) 公民權利的制度化確立
一、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
二、政府和公民權利的關系
三、健全法律體系,使公民權利成為現(xiàn)實權力
第四節(jié) 促進傳統(tǒng)“第三領域”的制度性變遷
一、加強公民精神建設
二、重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
三、社會組織自我發(fā)展與完善
第六章 問題與希望
參考文獻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二、中文譯著
三、中文著作
四、英文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