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不覺人生寒:國學(xué)美文 求真卷(精裝紀(jì)念版)
定 價:45 元
- 作者:于丹
- 出版時間:2016/3/1
- ISBN:9787535485106
- 出 版 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Z126.24
- 頁碼:0
- 紙張:輕型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丹“國學(xué)美文‘真善美’系列”之一!队袎舨挥X人生寒》從自我修煉的角度,將于丹私家美文結(jié)集成書;不斷反思共勉:人在世上磨,不是要圓滑到偽善,而是在秉持一團真氣里,學(xué)會隨緣。
全書分為“真命氣象”、“真回山水”、“真如本性”、“真心歡喜”等八個側(cè)面,求真問道;并配以“國學(xué)小站”和經(jīng)典美圖,讓讀者在一次次豐美的國學(xué)滋養(yǎng)中,邂逅自我,重建生命,得一己清歡。
《有夢不覺人生寒》熱銷二十萬冊精裝紀(jì)念版濃情上市!隨書附贈:于丹珍貴聽書,陳少梅精美國畫新年讀好書 珍重待春風(fēng)國學(xué)養(yǎng)心 美文怡情歷久彌真 不負(fù)今生今生遇見真自我,這是一個奢侈的夢想。多少人都錯過了,多少人還在追尋……
于丹,著名文化學(xué)者,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多次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明之旅》等欄目進(jìn)行系列講座,掀起全社會親近國學(xué)、學(xué)習(xí)經(jīng)典的熱潮,成為全球華人文化、教育界的風(fēng)云人物。
同時,為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近年來,于丹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巴西等國,舉行了多場大型文化講座和學(xué)術(shù)交流,引起了海外觀眾的強烈反響和各國媒體的廣泛關(guān)注。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于丹〈論語〉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于丹字解人生》等,累計銷量千萬冊,成為書業(yè)神話。
真我出發(fā):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有夢不覺人生寒
善意的衣裳
流放磨洗的天真
心有猛虎,細(xì)嗅薔薇
齋心天府以葆光
敬畏大自在
走在明月盈缺中
離人心上秋
真命氣象:世間稀奇事,獨坐大雄風(fēng)
獨坐大雄風(fēng)
窯變?nèi)松?br />明朝有意抱琴來
懂得的緣分
詩酒天真
留一份寂寞給生命
大江東去
天地入我心
真回山水: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生命是一場邂逅
乘物以游心
讓人變小的地方
一葉一如來
人歸草木間
草木有本心
琴到無人聽時工
行走中覺悟
真愛家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還來就菊花
喬木繁花
克制的柔情
權(quán)當(dāng)死別作生離
半生放下
不錯過,不辜負(fù)
偏方溫柔
淡味回甘
真如本性: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
一點浩然氣
看見我的心
百姓日用即是道
大化天成
酒至微醺,花看半開
千古文人俠客夢
人在事上磨
真品人生: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流光浮沉一曲中
情不重,不生娑婆
冷暖自知,豐儉由人
茶余真自在
雁去寒潭不留影
不亦快哉
最燦爛的遺像
回不去的樸素
真珠流年:菊花開日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
漸覺年華堪送目
虛靈處的寫意
心如棋局
尊天親地平常心
風(fēng)清景明
端午的柔軟記憶
相信愛情
真心歡喜: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念舊惡
煙火神仙
雕刻時光的深情
讀出歡喜
養(yǎng)心如鏡
懷念手工時代
打開糾結(jié)
凡人慈悲
有夢不覺人生寒
“行走到底帶給我什么?”流連山水,捫心自問。
行走在不同的地方,我們可能完成三種不同的邂逅。
第一重邂逅,是一種經(jīng)驗。完全陌生的山水風(fēng)情,讓我們驚訝,讓我們震撼,讓我們感慨,這一切開了我們的眼界,給我們嶄新的體驗。
第二重邂逅,是一種生活,一種理念,一種人的態(tài)度。同樣的日子,為什么那些人跟我們過的不一樣呢?
第三重邂逅,是我們的夢想,觸摸到一個從來不曾相遇的自己。人在旅行中,有時會開懷大笑,像一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會放聲痛哭,我們穿著職業(yè)裝在寫字樓里、甚至在自己家人面前都無法釋放出的眼淚,這一刻迸發(fā)出來。還有的時候,我們會酩酊大醉,我們會像李太白那樣“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無論如何,這些時候我們邂逅到的,是那個完全陌生的自己。
我們邂逅風(fēng)景,邂逅他人的生活坐標(biāo),最終我們邂逅了夢想中的自己。因為行走讓我們勇敢。當(dāng)我們觸摸他人夢想的時候,這一切也變成自己面對現(xiàn)實的力量。
有些人會說:現(xiàn)實壓力大,夢想太奢侈。把夢想當(dāng)作奢侈品,只會覺得夢越來越奢侈。因為關(guān)注現(xiàn)實越多,夢想的空間就被擠壓得越小。
還有另外一些人:夢想是他的糧食,相當(dāng)于空氣。生活中,所有出發(fā)的理由和最后的歸宿都只是為了這個夢想。當(dāng)夢想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它就能引領(lǐng)我們的現(xiàn)實。
我鐘情于沙畫。只是一把手中沙,組成一個非常美妙的圖案,轉(zhuǎn)瞬之間就消失了。這些沙粒一幅一幅圖案演繹過去,最終歸于一片空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就是這么一粒流沙。只要我們曾經(jīng)演繹過這些畫卷,它就實現(xiàn)了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價值。“無跡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憾。”人生沒有痕跡,就像光陰流水一樣都走完了。幸虧還有夢,有夢就不會覺得人生太寒冷。只要有夢,哪怕我們是一粒輕沙,越過千山萬水,去演繹這一幅一幅沙畫;到最終,夢想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真正無可剝奪的資源。
直到那一天,錢不能帶走,房子不能帶走,孩子不能帶走,我們唯一帶走的是這些曾經(jīng),這些生命的畫卷;而鼓勵我們?nèi)プ哌^,去作畫的,是夢想。
國學(xué)小站: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2、流放磨洗的天真
流放,是個不祥的符咒。一旦與之聯(lián)結(jié),財產(chǎn)、功名、榮譽、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瞬間墮入深淵。但是中國文人一世功名中少不得遇著流放,一次次遠(yuǎn)謫,再一次次歸來。
比如劉禹錫。
公元805年,劉禹錫33歲,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參與國家財政管理。然而,“永貞革新”僅維持百余日即告流產(chǎn),革新派遭受重創(chuàng),劉禹錫被貶出京城,開始長達(dá)23年的“貶官”生涯,創(chuàng)造了有唐一代甚或是中國古代文人貶謫時間之“吉尼斯”記錄。
貶官生涯第一站,原是廣東連州。劉禹錫初貶連州,途中有詩云:“謫在三湘最遠(yuǎn)州,邊鴻不到水南流。如今暫寄樽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連州距都城長安3415里,以當(dāng)時的交通工具,當(dāng)然要“步步愁”了。人還沒到連州,朝廷又以連州刺史“不足償責(zé)”為由,再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
在朗州的第十年,公元814年,劉禹錫得以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執(zhí)政者豈容被“戲”,他再貶至播州(今貴州貴陽)。虧他人奔走,改任連州刺史。 連州是第二站。
在連州近五年后,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821年冬,劉禹錫赴第三站,任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刺史。后調(diào)任第四站和州(今安徽和縣)任刺史。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奉調(diào)回洛陽。
一貶二貶,繼之三貶四貶,任你鋼筋鐵骨,難免消磨;而年華老去,理想蒙塵,縱有多少天真激越,也難免心灰意冷。“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只是一葉沉舟,身邊千帆競逐。當(dāng)我靜臥于水中,多少風(fēng)帆悄無聲息,劃過了煙云。我就是一棵病樹,面前萬木崢嶸。相比我的枯朽,到處都是春天。以樂景寫哀,倍增哀痛。
跨越大半個中國的行走,歷時二十三載。這樣的行走,該有多少悲涼和無奈,惶惑與惱恨?一個人能有多少個二十三載的“棄置身”?
劉禹錫卻是個例外。盡管青春不再,年華蹉跎,做真人的氣質(zhì)風(fēng)骨,卻在磨礪中得到了無可企及的成長。二十三載歸來,劉禹錫走進(jìn)人生晚秋,重游京郊,慨慨然又一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增廣賢文》中說:“未經(jīng)清貧難成人,不經(jīng)打擊老天真。”可偏偏這位“前度劉郎”,不改“天真”。
這種天真,不是未諳世事的單純、輕快,而是櫛風(fēng)沐雨后的灑脫、超拔。他還可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如果沒有閱盡繁華,又遍嘗苦難,沒有這些倒霉、跌宕,沒有重識一個個崢嶸的人生坐標(biāo),凄涼地里的無奈行走,一直在王叔文的集團中倜儻春風(fēng),劉禹錫,還是我們傳頌的那位響當(dāng)當(dāng)?shù)脑姾烂矗?br />天堂何往,地獄何方?天堂地獄,不過一念之間。沒有哪個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沒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毀滅你。比如金門大橋,是人類奇觀,也是自殺圣地。
人生苦短,相逢的狂喜,必經(jīng)的崩潰,所有的境遇,自在人心。你若匍匐驚惶,即使走到最好的地方,仍是毀滅;不改堅定天真,則任憑何處,都是成全。
國學(xué)小站:
《論語》曰:“學(xué)而優(yōu)則仕。”然而,入世為官也屬高風(fēng)險。許多文人經(jīng)世濟國的宏圖尚未展開,就因或貶、或謫、或遷、或黜,而不得不中止。好在文人多雅興。貶謫途經(jīng)異鄉(xiāng),寄情山水,往往而有佳作。于是,發(fā)于屈原,盛于唐宋,一部貶謫文學(xué)史,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屈原忠君愛國卻遭讒被逐,“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dāng)?shù)化”,《離騷》表現(xiàn)的怨愁、憂傷和憤懣,奠定了貶謫文學(xué)的主題。初唐名相張九齡被罷為荊州長史后,“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托諷禽鳥,乃拘囚之思;豪情萬丈的李白,一朝流放夜郎,“愿結(jié)九江流,添成萬行淚”,淚雨滂沱,是夢醒之痛;而韓愈遭貶后,囑咐侄孫“好收吾骨瘴江邊”,似已萬念俱灰;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更是“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 ,于放浪中現(xiàn)堅守……及至杜甫、劉禹錫、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等,可謂“憤怒出詩人”,不妥協(xié)的天真和激情,釀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藝術(shù)傳奇。
3、窯變?nèi)松?br />在英文里,中國是China,瓷器也是china。不過小寫的china是百姓的日用之物,而當(dāng)這一切匯聚成一個大寫的字母,就是我們在世界上的名字。一個民族為何尋找這樣一個符號,為自己代言?
景德鎮(zhèn)的藝術(shù)家是勇敢的。釉里紅,美人醉……這些美輪美奐的尤物,一開始都是不能掌握的。窯變常常失敗,一旦成為珍品,又堪鬼斧天工?锤魃泽w在窯火中繽紛,聽老藝術(shù)家念叨:“入窯一色,出窯萬變。” 我有種特別的癡情,開始領(lǐng)悟,人生的種種可遇不可求。
窯變是人生之一種,妙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完全失控的人生是一種失敗,而完全可控的人生則是另一種無聊。行走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才是創(chuàng)造。所以,敢于承受失敗的人,才能相逢最大的驚喜;敢于在失敗中一次一次摸索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
所以,我懷疑,陶瓷自有一種思維的血液。陶瓷是不怕失敗的。祭紅的泣血嬌艷,霽藍(lán)的澄澈純凈,三陽開泰的吉祥祈愿,還有青花的文士心性,不同的窯變成就多彩的釉色。這不止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信念。人只有相信,才能安頓。我們今天的惶恐,很多來自于懷疑。
陶瓷還能講故事。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地、火、水、風(fēng)”佛家的四元素都在陶瓷里。陶瓷以高嶺土,高溫或是低溫,經(jīng)由我們的筆觸,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整體,一定承載著一份秘密的觀念故事。
靜坐在陶瓷大家的身邊,我總有種想流淚的情愫。他們的一生伴隨中國,飽經(jīng)風(fēng)雨,歷遍滄桑,臉上卻看不出絲毫憤怒、焦慮,言語中也聽不見只字抱怨、攻擊,永遠(yuǎn)一派磊落祥和,謙遜感恩。
那天在御窯廠的發(fā)掘現(xiàn)場,我第一次拿著小鏟,一點一點撥開土層,看到斑駁的青花,再抹去泥土,終于觸摸到溫潤如玉的白瓷。甜白釉,聽著它的溫潤、甜蜜,人心中那份溫暖的滋養(yǎng),終于安頓于泥土的祥和。
不可思議的窯變,始終如一的堅信,便是最樸素的生活禪。
國學(xué)小站: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chǎn)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華民族文化史。
新石器時期,那些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yǎng)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記錄著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馬俑,那張揚著力量和神勇的軍陣,展現(xiàn)著秦國軍隊風(fēng)卷殘云、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唐三彩”的瑰麗多姿、恢宏雄俊的格調(diào),生動再現(xiàn)了唐代國威遠(yuǎn)播、輝煌壯麗的時代之音;還有宋代陶瓷藝術(shù)的俊麗清新,明清陶瓷藝術(shù)的斑斕與柔麗……
“青白釉傳色澤美,方圓形似器容珠。”燦爛的陶瓷藝術(shù)品以“泥的精神,玉的品質(zhì)”承載著中國人強烈的生命熱望和對美的追求與塑造,令人嘆為觀止。
4、權(quán)將死別做生離
姑姑去世那年,實歲七十九。兒女們給她剛過完八十壽誕。十天以后,姑姑走了。
周五晚上,姑姑臨終。姑父、兒女們都守在她的床前。姑父和姑姑大學(xué)相戀,少年結(jié)發(fā),恩恩愛愛大半個世紀(jì)。姑父悲不自勝,淚流滿面。姑姑卻淡淡地:“別難過,都知道有這一天。你只管把自己照顧好,別給兒女添麻煩,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然后又對跟兒女們說:“我是搞水利的,一輩子跟水打交道,骨灰就撒在水里吧。你們不用去看我,也不用掃墓。帶好各人的孩子,把日子過好就行了。”姑姑始終微笑著,后事一點點交代。周六上午,護(hù)士來敲門,姑姑心愿已了,和孫輩們隨意聊著,笑著。中午11點多鐘,姑姑安靜地逝去了。此后,兒女們總有莫名的心結(jié):為什么媽媽說走就走?沒有搶救?沒有彌留?為什么不多折騰大伙兒幾天呢?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人們都是感恩相遇的,但最了不起的人是能把握告別。每個人每天都在不斷地相遇和離別,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也是再一次分手。路到盡頭,誰沒有遺憾?誰不會迷惘?只是,最后的最后,我們能否做到不倉皇?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如同年輕人的戀愛,遇見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往往是一個人的決定。面對他們的期期艾艾,我只能說:不要讓曾經(jīng)的美好消失殆盡,保留最后一點克制。只為多年后,這段曾經(jīng)全心投入的感情,可堪回首。
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向歲月借來一段或長或短的光陰,結(jié)下幾份或深或淺的俗世緣。終其一生所有的告別,我們是否做得到優(yōu)雅與從容?告別也是應(yīng)該有儀式的,用心一點,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少些遺憾。作為獨生女兒,我送走的長輩親人不少,從我的姥姥、舅舅、爸爸、姨媽,直到叔叔、姑姑……真正鐫刻在我心里的,是他們的從容不迫。明明是生死易界,他們溫暖的話別,卻云淡風(fēng)輕,宛如生命赴一趟遠(yuǎn)行而已。
國學(xué)小站: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fēng)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臨路歌》
一生瀟灑恣意如李白,尚以孔子泣麟來惋嘆自己的大鵬折翅,死亡、告別帶給每一個人的都是無盡的思考。然而,死亡并不是終結(jié),告別也不能因悲痛而被簡略。誠如老子而言,“所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哉?”人們擔(dān)心生死,無非因著這肉身罷了,如果連這肉身都沒有了,又有何可擔(dān)心的呢?生死正是生死自身的解藥,又何必另求呢?歡喜地生也好,悲痛地死也罷,只要用心,一切便都是值得。
5、流光浮沉一曲中
當(dāng)流光滌蕩過我們的生命,總有一些或明或暗的片斷蹁躚徘徊,成為刻畫著年輪的信物。逢著一段心事,一處風(fēng)景,一個人的名字,一種形式的寄托,都是有緣的。生命里總有那樣一些冥冥中的緣定,不期然間驀地相逢,無語微笑,綻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畫好的那一幀容顏……昆曲之于我,就是如此。
父親愛戲,于是我從小就被咿咿呀呀的老唱片熏陶著,帶著老式樓房木板地上斑駁的紅油漆的記憶,還有午后的光懶洋洋潑灑在窗臺上的溫暖,一個小女孩兒瞇著眼睛,在一板三眼的擊打聲中看逆光里浮動的塵埃……
“噠!上板。噠!頭眼,中眼,末眼……噠!頭眼,中眼,末眼……”至今,每每在枯燥乏味的會上,實在無處消遣時,微微仰了頭,半合上眼,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在膝蓋上輕輕敲擊著,心中一段水磨腔汩汩流出,還會一步跨進(jìn)三十年前,如同叩響一點不為人知的秘密的歡喜。
聽?wèi)虻暮⒆,從小是有秘密的。拍著曲子長大,就不知不覺在板眼節(jié)拍中調(diào)試出心里獨屬于自己的另外一種節(jié)奏,不急不慌,任世相縱橫,自有一段不動聲色的理由。
昆曲之于我,宛如每個清明前必定要啜飲的一盞春茶,宛如每個夜晚來臨時或長或短的幾筆日記,宛如眾多熏香中我特別鐘愛的加里曼丹的那一種氣息……無論生活的節(jié)奏如何緊張忙碌,我堅持花一把流光養(yǎng)養(yǎng)心。
蘇東坡這樣評價陶淵明:“陶靖節(jié)以無事為得此生,一日無事,便得一日之生。”他說天下人“終日碌碌,豈非失此生也”。我從小就喜歡這個采菊東籬、種豆南山的隱士,盡管他的莊稼種得“草盛豆苗稀”,但是他的那一輪散淡斜陽,還是溫暖了后世每一輪帶霜的菊花。這些詩文戲文陶鑄了一個小女孩兒柔軟的魂魄,注定了我不愿意把分秒必爭的光陰都用來實現(xiàn)價值,不愿意把從日出到日落的一個循環(huán)變成排滿公共事務(wù)的日程表。
我喜歡有些流光純粹用來浪擲,可以敏感于四季,沐春風(fēng)而思飛揚,臨秋云而思浩蕩,可以拍一支曲子,霎時間滄桑幻化,古今同心。
國學(xué)小站: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于是,世尊傳衣缽于迦葉。“拈花一笑”,這么不經(jīng)意的一拈一笑,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凈無染、淡然豁達(dá)、無欲無貪、無拘無束,是一種“無相”、“涅盤”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領(lǐng)會,不能用言語表達(dá)。佛由心生,伽葉微笑,其心已知佛,這就是“拈花一笑”的美妙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