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描述了從考古資料探索有文字記載以前的原始社會的狀況。上起人類的原始,下與夏商周對接,涉及中國史前考古學及其相關(guān)學科研究對象的方方面面。遠古時代主要描述了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1萬年前)、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1萬年-前3500年)、銅石并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和周邊地區(qū)(東北、甘青、東南、華南、西南)遠古文化的輝煌。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nèi)已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他們留下了原始社會的蹤跡。
大家的觀點,通俗的闡釋,一部精要的中國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國史學史。
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民族理論工作者;刈澹幽祥_封人,早年就讀于中州大學、文治大學和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生。曾為云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49年,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代表,并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此后,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并與侯外廬等籌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員;同郭沫若、范文瀾等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史學會;創(chuàng)辦了《光明日報》的《歷史教學》半月刊,與劉大年等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歷史研究》雜志;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guān)懷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
改革開放后,任北京師范大學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創(chuàng)辦了史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guī)劃小組成員、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等。國家教育部稱他“年高德劭,學識淵博,教書育人,譽滿學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贊他“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史學會認為他“學術(shù)的追求,是創(chuàng)新的意識,批判繼承祖國文學遺產(chǎn),成自得之學;學術(shù)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變,關(guān)注祖國歷史的興衰,思考民族的未來!
他的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史學概論》、《史學論集》、《中國史學史》、《中國交通史》、《中國通史綱要》、《民族宗教論集》、《回族人物志》、《中國回族史》等,由他總主編的《中國通史》12卷22冊全部出版,江澤民總書記親筆致信祝賀,對《中國通史》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通史》的出版,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一定會有益于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學習歷史的濃厚風氣。
父親白壽彝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隨時分析研究當代學術(shù)研究的新成果,同時親自作了許多歷史的比較研究。我們從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以前各形態(tài)》、《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及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jié)果)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書中可以看出,偉大的導師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正是在比較的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為我們闡明了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使史學發(fā)展成為科學。
《白壽彝史學20講》擬定編寫11冊,這是一套普及中國史學知識的叢書,也是為了紀念父親白壽彝誕辰一百周年(1909年一2009年)而作。
父親白壽彝(以下簡稱白壽彝)的史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中國民族史最為突出。同時,他在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國交通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著重要的成果。他對于歷史理論的重視,貫穿于他的許多論著之中,這使他的著作具有鮮明的理論色彩,不僅受到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而且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999年,白壽彝90誕辰,中國史學會寫來了賀信,信中寫道:
尊敬的白壽老:
值此先生90華誕之際,中國史學會向您致以衷心的祝賀!祝您壽似巍巍南山松,長壽再長壽;學如浩浩長江水,開拓再開拓!
前言/1
導論/1
遠古時代/1
第一講 環(huán)境與發(fā)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3
1.相對獨立的環(huán)境與走著一條封閉獨立的道路/4
2.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與不平衡的發(fā)展/4
3.自然地理條件與遠古歷史的進程/5
第二講 中國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之一/9
1.人類的起源地應在非洲和亞洲/10
2.最早的人類及其文化/10
3.中華民族的起源以及國內(nèi)外之紛說/14
第三講 從藍田人到北京人/17
1.藍田人,較早時期的代表/18
2.較晚時期的北京人/19
3.我國廣泛分布著的直立人/23
第四講 我們的直系祖先/27
1.“貌似奇特”的奇怪推測/28
2.柳江人和資陽人/30
3.中國人的直系祖先/31
4.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31
第五講 新石器時代的輝煌創(chuàng)舉/33
1.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34
2.新的文化類型/35
3.石器制造場/36
4.出現(xiàn)最早的農(nóng)業(yè)/37
5.相對穩(wěn)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39
6.磁山文化/40
7.裴李崗文化:居址與墓地遺址中的發(fā)現(xiàn)/41
8.發(fā)現(xiàn)最早的老官臺文化/43
9.河姆渡和羅家角與稻作農(nóng)業(yè)/44
第六講 仰韶、龍山文化與母、父系氏族社會/53
1.仰韶文化所見母系氏族社會/54
2.龍山文化時期的父系氏族社會/57
3.文化的多元起源與多區(qū)域不平衡發(fā)展/61
第七講 新石器居民邁人了新的歷史時期/65
1.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歸類/66
2.后岡一期文化與大汶口早期文化/68
3.大溪文化/70
4.馬家浜文化/70
第八講 冶煉術(shù)的出現(xiàn),人類進入銅石并用時代/75
1.概觀銅石并用時代/76
2.銅石并用時代之早期/77
3.銅石并用時代之晚期/80
第九講 遠古人類建筑的偉大創(chuàng)舉/85
1.“新石器”的村落與房屋/86
2.“銅石并用”時代的分間式房屋/88
3.河南淅川下王崗的長屋/90
4.甘肅秦安大地灣的“殿堂”和“教堂”/91
5.中心部落與中心聚落/92
6.建筑技術(shù)的提高與結(jié)構(gòu)的進化/94
7.城堡的發(fā)現(xiàn)和水井的發(fā)明/95
第十講 陶器為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99
1.彩陶——世界文化的珍品/100
2.持續(xù)近千年的技術(shù)革新/105
3.陶輪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107
第十一講 樣樣精彩的戴、穿、用、喝/111
1.“裝飾”之妙出/112
2.玉器之精良/114
3.紡織之技高/119
4.漆器之珍貴/121
5.釀酒之興起/12l
第十二講 “半坡”人口與健康的珍稀材料/125
1.墓地死者的調(diào)研/126
2.半數(shù)以上的婦女15-30歲死亡/128
第十三講 占卜,在神與人之間悠蕩/131
1.宗教早已發(fā)生/132
2.瑤山良渚文化祭壇/132
3.溝通神與人的法器:卜骨與玉琮/134
4.巫師類似首領(lǐng)/135
第十四講 墓葬反映出的社會和文明進程/139
1.山頂洞下洞/141
2.仰韶甕棺葬/14l
3.大汶口墓葬/145
4.花廳的殉葬:人殉出現(xiàn)/149
5.貧富之分化/151
6.英雄剝頭皮/155
7.圖畫文字與刻劃記號/156
第十五講 遠古時代的傳說/161
1.最早的記錄/165
2.不朽的傳頌/167
3.黃帝集團/171
4.炎帝集團/174
5.太昊與少昊/176
6.三苗集團/178
7.部落集團的戰(zhàn)爭/178
8.各部落集團的融合與分化/182
第十六講 云南西藏的史前遺存/185
1.西南邊疆的新石器文化/186
2.世界屋脊的珍稀遺存/192
3.西藏東部的卡若村/196
第十七講 東北地區(qū)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203
1.農(nóng)業(yè)對于興隆洼尚不重要/204
2.裸婦、神偶與宗教/208
3.先民集團過著漁獵生活/227
第十八講 甘青地區(qū)的原始文化遺存/231
1.起源與譜系/232
2.擇地而葬的尊崇人物/234
3.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237
4.活躍著的齊家文化/242
第十九講 百越先祖的海洋文化/249
1.珠江三角洲的大型采石場/251
2.工具和武器幾乎都是石器/259
3.臺灣長濱的八仙洞/262
4.獨一無二的無箅陶窯/263
5.稻谷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臺灣農(nóng)業(yè)史的一段空白/265
6.江西的樊城堆文化/268
第二十講 中國古代文明的曙光/271
中國地域遼闊,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很不平衡,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地理條件的復雜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1.相對獨立的環(huán)境與走著一條封閉獨立的道路
中國地處歐亞大陸的東方。中國的西部、西南、西北分別由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阿爾泰山,延續(xù)不斷;北部為蒙古戈壁沙漠,浩然一片;東北為興安嶺和長白山,山脈相連;東邊和東南是汪洋大海,其整體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
在這幅員遼闊的地理大環(huán)境內(nèi),西部和北部高寒干旱,遠古的人類缺少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與外界的交往更是困難;中部偏東的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是遠古的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最佳條件,也就成為我國史前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這一切也就決定了我國史前文化起源的本土性,以及在世界諸史前文化中的獨特性,并決定了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走著一條比較封閉而且獨立的發(fā)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