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往事》以一九七六年的一個江南古鎮(zhèn)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年輕人為改善農(nóng)民生活、發(fā)展農(nóng)村經(jīng)濟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在對眾多正面形象進行歌頌的同時,對“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左”思潮下倒行逆施的行為進行了揭露。
《龍山往事》中看點很多,幾代人曲折離奇的愛情是亮點之一。他們或一見鐘情,或青梅竹馬,或私定終身……其中的一段跨國戀情,令許多人閱后都暗自垂淚,噓唏不已!
《龍山往事》通過對主人公杜正平不畏艱險,帶領一幫年輕人艱難創(chuàng)業(yè)和與華僑之女戀愛的描寫,歌頌了一批關注農(nóng)民、關注民生,立志改變農(nóng)村落后面貌的共產(chǎn)黨員的群體形象,在對秀美的原生態(tài)農(nóng)村環(huán)境進行展示和贊美的同時,對“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左”路線下一部分人打著革命的旗號倒行逆施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圍繞主題,將現(xiàn)實生活與傳說典故緊密結合是該小說的一大特色。鳳凰墩掘寶、何首烏的故事、白魚傳說、雨夜斬龍、割裙作橋等精彩片段的嵌入,仿佛靚女身上佩戴得體的五彩珠佩,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小說的人文厚重感。
引子
晨堤霧遇
雛鷹試翅
潤城借糧
姑蘇學藝
春雨瀟瀟
龍山辦廠
陽春燕飛
龍村婚禮
山村地震
祖屋火龍
秧門洗泥
白魚傳說
佳寶韻事
防震抗災
雨夜斬龍
縣長遇險
福榮蒙難
路折途迷
干校學習
方惠遭禍
長夜漫漫
日照菊媚
尾聲
《龍山往事》:
晨堤霧遇堰鎮(zhèn)是潤城南鄉(xiāng)的一個重鎮(zhèn),這里交通便捷,商業(yè)發(fā)達。
聽長輩們說,堰鎮(zhèn)名字的由來,緣于它西北面的一座石堰。這石堰年代久遠,位于望仙河、望堰河分流處上游的兩百米處。堰上河道寬闊,數(shù)公里內(nèi)波紋蕩漾,碧水齊岸。堰外兩邊水渠縱橫,四通八達。源源不斷的清流滋潤著堰鎮(zhèn)四方數(shù)萬公頃的良田,造就了潤城南鄉(xiāng)旱澇穩(wěn)產(chǎn)的糧倉。豐水時節(jié),河水溢過厚實的階梯式石堰,從高到低,形成一級一級白練樣的瀑布,十分壯觀。據(jù)鎮(zhèn)志上說,這里宋初時就已建市,至民國時,光米行就有40余家。酒行、木行、雜貨店、酒館、客棧、布店、當鋪……難以計數(shù)。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堰鎮(zhèn)似個歷盡榮辱滄桑步入晚年的江湖浪子,開始猥瑣蒼老、步履踉蹌,往日的喧囂和興盛成了過眼煙云,東流春水。七十年代初,人民解放軍在堰鎮(zhèn)南面的華山里建國防工程,堰鎮(zhèn)的街上才又開始熱鬧起來。河道里,那些原來只有在大江大湖中才能見到的鐵殼駁船也開進來了,它們整日“嗚嗚”地叫著,拖著一長串的木船,在河中穿梭。
船上裝著黃沙、石子、水泥、鋼筋等東西,沉沉的,船舷齊著河面。上下貨物的士兵們喊著口號,唱著歌列隊在街上跑步穿行;涂著草綠色油漆的軍車裝滿貨物,整日整夜地在新鋪的石子路上來回奔馳。
初春的早晨,寒氣尚重?莶萆、樹葉上都凝著茸茸的白霜,仿佛下過了一場小雪。霧氣彌漫在空中,漂在河上,把河對岸的房舍遮得影影綽綽的,看不真切。
六點鐘剛過,公社大門邊傳達室的門打開了。隨著“吱呀”一聲門響,一個年輕人從里面走了出來。他頭戴舊軍帽,身穿舊軍裝,背著一條扎成豆腐方塊似的被子,右手拎著一只裝著臉盆的網(wǎng)兜,里面放著一套《毛澤東選集》,以及毛巾、牙缸、牙膏、牙刷等洗漱物品。
小伙子一米七五的樣子,身材結實,濃眉中夾著帥氣。他叫杜正平,二十六歲,參過軍,大前年被推薦到省華陽農(nóng)校上過學,做過工農(nóng)兵大學生。去年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堰鎮(zhèn)人民公社工作,當農(nóng)技員。今天,他要到龍山大隊去赴任。
在公社革委會的班子成員中,杜正平并不被看好。小伙子做事熱心沉穩(wěn),但對報紙上的這運動那運動摻和的熱情并不高,在機關組織的評水滸批宋江、批投降派等活動中差強人意,缺少青年人的激情和方剛血氣。公社黨委分管黨務、組織人事的副書記曾說過,杜正平這小伙子做日常事敢干肯干,有熱情,有闖勁,但政治敏銳性有待提高。可基層大隊里的人不這樣想,常常豎著指頭夸他,說農(nóng)技員做事認真,肚里有貨,沒有架子。他卷起褲管能下田,肯坐在田埂上和社員群眾聊天?纯辞f稼葉子,就曉得它們得了什么病,該用什么藥。他整過枝的桃樹,桃子結得多,不掉果;他掐過頭的西瓜結得大,蜜似的甜。
三年的部隊生活,培養(yǎng)了杜正平冷靜觀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遇事有自己的思想,不愿隨大流,在華陽農(nóng)校讀書時也是這樣。
小伙子是班上唯一的黨員,當然也是班長,植保系組織各班學生批林批孔時,他不夠熱情,不夠積極主動。
學校里組織學生上街游行,他們班也經(jīng)常落在后面,為此他曾受到學校領導的批評。但他嗜書如命,手上整天都卷本書。那時學校規(guī)定,晚上九點統(tǒng)一熄燈。宿舍里熄燈后,小伙子常站在樓道或廁所的燈下看書。
為這事,農(nóng)校的同學們后來聚會時還經(jīng)常拿他開涮,把這當成奇聞趣事。在學校的教師、同學中,他的哥們、朋友很多,可最要好的竟然是那個掃廁所的戴眼鏡的老頭。那老頭姓歐陽,是一個走資派——這個學校的老校長。只要有空閑,這對忘年交活寶就會聚在一起。
樹蔭下、操場邊,甚至廁所旁的草地上都有過他們的身影。
杜正平在部隊里肯吃苦,深得連長賞識,第二年就人了黨,還立過一個三等功。喜報寄到公社武裝部,分管部長感到很驕傲,專門組織了八個基干民兵,一路敲鑼打鼓,把喜報送到了年輕戰(zhàn)士的家里,還親自掛到堂前的墻上。
這次,公社黨委研究安排小伙子到龍山大隊任黨支部書記,除武裝部長一開始就同意外,黨委其他領導同志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硬是黨委書記做工作才勉強通過。
黨委書記姓馬名力平,五十二歲,臉上有幾粒麻子,一九七五年上半年才被解放出來恢復工作。馬力平新中國成立前在蘇中參加過地方部隊,還去過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