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說》由柯玲編著,濟公傳說曾在我國江南一帶十分流行。后來隨著濟公評話、濟公小說的出現(xiàn)、盛行,不論是在宗教界還是在濟公生活過的地方,濟公都成了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個深得百姓喜愛的圣僧、活佛。20世紀(jì)80年代,電視劇《濟公》的上映,再次讓濟公形象出現(xiàn)在熒屏,濟公傳說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電視劇的主題曲《哪里不平哪有我》更是在一夜之間響徹江南塞北、大街小巷!稘珎髡f》為“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中的一本,講述民間關(guān)于濟公的傳說,通俗易懂,值得一讀。
世上真的有個濟公嗎?濟公傳說從哪里開始?濟公傳說說的是什么?翻開本書,謎底將在這里揭開! 《濟公傳說》由柯玲編著,本書為“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中的一本,講述民間關(guān)于濟公的傳說。 在濟公看似癲狂不羈的外在形貌之中其實有著一顆堅定不移的濟世之心。學(xué)習(xí)濟公永懷一顆公心,傳承濟公的濟世精神,仿照濟公與俗為伍又不落俗套,為建設(shè)和諧社會盡一份義務(wù),這便是作者編寫本書的用心所在。
柯玲 女,江蘇鹽城人,文藝學(xué)博土,東華大學(xué)國際文化交流學(xué)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國民俗保護研究開發(fā)中心研究員、文藝民俗學(xué)創(chuàng)新團隊成員,中國民俗學(xué)會會員。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與文藝及應(yīng)用民俗學(xué)科的研究。出版有5部專著,在國內(nèi)外學(xué)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七十余篇。
第一章 世上真的有個濟公嗎第二章 濟公傳說從哪里開始第三章 濟公傳說說的是什么第四章 濟公活佛竟然是詩人第五章 濟公傳說傳成了什么第六章 我們生活中的濟公傳說第七章 濟公傳說和其方圓思想
三是明代僧人大壑的《道濟傳略》中說:道濟,字湖隱,是天臺李茂春的兒子。母親王氏,在紹興三年十二月初八夢見吞進日光而生下道濟。道濟十八歲的時候,到靈隱寺跟隨瞎堂和尚慧遠出家。道濟行為舉止瘋狂,喜歡喝酒吃肉,混跡于世俗之中,時常與一幫孩子一起嬉戲玩耍。
四是明代僧人明河的《二顛師傳》中,不僅記錄了濟公的顛行,描述了寺僧對他的不容和不齒,記述了濟公“在嬉戲談笑之間平息人間爭端,救人苦難。神出鬼沒,人們難以預(yù)測”。
還說到了濟公的義舉和神通,并且對濟公的詩才也有了文字記述。
五是明代僧人傳燈的《濟顛傳》,書中稱濟公為“濟顛禪師”,并清楚地寫到他是天臺人。父親李茂春,是宋高宗李駙馬的后人,做過春坊贊善,隱居于天臺。母親王氏,夢中吞了日光后生下濟公。道濟十八歲時,雙親相繼去世。他投奔杭州靈隱寺出家,后住在凈慈寺,言行舉止,動輒出人意料。但他濟物利生、神通感應(yīng)的事跡很多!稘崅鳌愤說濟公是天臺五百羅漢之輩的人物,明顯有了神化的傾向。
六是在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武林梵志》中記載:宋代的道濟,是臺州李家的兒子,十八歲時趕考,經(jīng)過靈隱寺,正好遇上瞎堂慧遠師父開席宴客。道濟因自己多年的向佛心愿以及和慧遠禪師多年的緣分,請求慧遠為他剃度。
慧遠應(yīng)允,于是道濟入了沙門。① 這些資料當(dāng)中,值得一提的還是宋代的《北硐禪師論文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這篇銘文現(xiàn)已成為各類宗教辭典中,介紹南宋僧人道濟的重要參考文獻,如《中國佛學(xué)人名詞典》第3837條、《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8冊第4896頁、《宗教百科全書》第53頁、日本《禪學(xué)大辭典》皆以此銘文作為道濟身世背景的介紹?梢娺@篇銘文受到了較為普遍的關(guān)注和肯定,也就是說,宗教界基本認(rèn)定濟公實有其人,他——就是南宋時期的道濟。
這篇銘文寫的是居簡和尚眼中濟公的形象,也代表了最樸素的濟公形象。舍利本是人死后所留下的遺體的通稱。在佛教界,通常指佛陀的遺骨,后來,舍利又被用來專稱高僧圓寂焚燒后所遺留下的骸骨。一般所說的舍利是骨片,所以舍利的形狀、大小不一,質(zhì)地堅硬而細致。我國佛教則多把豆粒形狀的稱為“舍利”或“舍利子”。佛教徒或一般人看修行人的修為境界的高低,除了看他高超的德行、宗教的神秘經(jīng)驗外,死后是否有舍利子留下也成為檢驗此僧有無得道的指標(biāo)之一。
居簡這篇舍利銘文正是為紀(jì)念濟顛所寫,在文中提到“都人以湖隱方圓叟舍利晶瑩而聳觀聽”,可見道濟的修行不凡,但也顯示出道濟給人的感覺是內(nèi)外不一,因此人們才都會有 “聳觀聽”的驚訝。在文中我們知道道濟是天臺臨海李文和都尉的遠孫,官宦世家,受度于靈隱佛海禪師,為南宋禪宗最盛的臨濟宗楊岐派下門徒。他個性“狂而疏,介而潔,著語不刊削,要未盡合準(zhǔn)繩,往往超詣,有晉宋名緇逸韻”。而他的行事是“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臺雁宕,康廬潛皖,題墨尤雋永。暑寒無完衣,予之尋付酒家保,寢食無定,勇為老病僧辦藥石。游族姓家,無故強之,不往”。居簡描述的道濟形象,平時生活態(tài)度狂放不羈,行為舉止疏散慵懶,但他個性耿介且清白正直,因此官宦門閥之人沒有理由而強邀供養(yǎng),他是不去的。他所題的詩文清新雋永,但常常身穿破衣爛衫,嗜好飲酒,一得到布施就統(tǒng)統(tǒng)“交給”酒家,飲食、居住都沒有定數(shù)。但是道濟又常常挺身而出自告奮勇地去替老和尚或生病的僧人求醫(yī)辦藥。銘文中可以看出濟公救濟病困之心是積極的,但銘文沒有對濟公的神通顯化或宗教經(jīng)驗做什么描述,因此,讓人感到更為真實可信。
銘文中敘述濟公云游四面八方,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但卻“落魄四十年”。說明濟公當(dāng)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特別的尊重。
有個叫周純一的學(xué)者認(rèn)為濟公落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行為得不到同伴的諒解,始終遭到排斥;另一個原因是各寺吃飯的僧人眾多,要僧人到各地勸化布施,才能維持營運,也可遍訪名山大寺,跟得道禪師請教禪機。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