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告訴我們社會中的一切現(xiàn)象,都可以用經濟學的原理去解釋。即便是那些在我們看來與經濟毫無關系的事情,如家庭倫常關系、誠實的品質、司法的“公正”等。
本書通過16個章節(jié),60個小故事,從人的特質到社會價值的演變,以經濟學的視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關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詼諧的筆,將復雜枯燥的經濟學原理融入生活。使我們不需要太多的經濟學知識,就能發(fā)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經濟現(xiàn)象,同時塑造我們的經濟學思維方式。
相關推薦閱讀: 《優(yōu)雅的理性:用經濟學眼光看世界》 《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 熊秉元教授是臺灣地區(qū)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早年因在國際學術期刊發(fā)表文章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而名揚經濟學界,與張五常、黃有光、林行止并成為華人經濟學界“四俠”! ≡凇督忉尩墓ぞ摺分,熊秉元重點向讀者介紹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本書中,作者繼續(xù)用那支帶有魔力的筆,或用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解釋經濟學原理,或用經濟學原理解讀生活中的大小故事。這些故事小到倫常關系,大到國家政治,經由作者由淺入深,有理有據(jù)的闡述,使我們在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同時,學會經濟學思維方式。
熊秉元,臺灣地區(qū)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曾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華人經濟學界,與張五常、黃有光、林行止并稱為“四俠”,現(xiàn)為浙江大學教授,并擔任多所國內外高校兼職教授。
他也是著名法律經濟學家。臺大經濟系畢業(yè),美國布朗大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后,返回母校,在臺大經濟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經濟學和經濟學方法論。目前為浙江大學永謙講座教授,浙江大學法律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并在澳門大學法學院任教。近年來在兩岸推展“法律經濟學”,漸有成果。兩岸三地主要大學的法學院里,擔任講座教授的經濟學者,他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
熊秉元還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第一本經濟學散文集《尋找心中那把尺》,即獲選為“金鼎獎”推薦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兩篇文章被選為臺灣高職國文課文,是華人經濟學家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人。最新著作《優(yōu)雅的理性:用經濟學眼光看世界》、《解釋的工具: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備受好評。
如果要給理性和自利一個定義,該怎么下呢? 在經濟學者的眼里,“理性”指的是,人是能思索、會思索的生物;而“自利”則是指,人總是會設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能思索和會思索,并不表示不會犯錯。我們可以考慮兩個時點:t1 和 t2;t1 先出現(xiàn),然后是 t2。當我站在 t1 這個時間點上,我可能認為最好去看場電影?赐觌娪盎丶抑螅乙呀浽趖2這個時點上。這時候,我可能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不該去看一場奇爛無比的電影?墒,這已經是在不同的時點上,我所擁有的信息已經大不相同。理性,指的就是在作決定的那個時點(t1)上,一個人是具有思索分辨的能力,而不是意味著因為人能思索判斷,所以不會做錯事和后悔。
至于自利,可能比較沒有爭議,人總是會設法增進自己的福祉。當然,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自利是指人會追求自己所認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在別人的眼里,可能是無稽或可笑、可悲的選擇。關于人的自利心,下面的故事是很平實的描述。
情人眼中出西施
幾年前有一位我教過的大學生來找我,希望我?guī)退麑懛馔扑]信,他好申請獎學金。我當時忙得很,就要他自己先打個草稿,我再潤飾。
幾天后他在我信箱里放了一份推薦信的草稿,信里描述這個學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學。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常有過人的見解;課余則飽覽群籍,常找老師切磋討論。學業(yè)成績出類拔萃之外,課外(公益)活動也有聲有色……
我看了有點兒驚愕。印象里,教書幾年來好像沒教過這么好、這么完美的學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寫道: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熱情浪漫,有正義感;也和絕大部分的大學生一樣,他偶爾也會翹幾堂課。但是,比較不一樣的是,他一直試著去思索一些社會問題,試著去關懷他自己生長的社會。相信貴會樂意鼓勵這樣有血有肉、樂觀進取的年輕人……
后來他得到了那份獎學金,帶了一小包糖果來看我。他略帶靦腆地說,那封推薦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寫的。
多年前,有一回媽媽從臺中來臺北玩,住在家里。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講電話。聽她和對方講有一個一歲多的小孩子又聰明又可愛;要他表演,花樣多得很,會真笑、大笑、微笑,還會假笑……她講完電話,我問她剛才說的是誰家的小孩子,那么有趣。她滿心歡喜地說:是“呆呆”啊!我聽了差點沒把嘴里的豆花噴出來。小犬呆呆哪里是那種孩子!哭鬧叫跳,無所不來,把內人和我搞得惶惶終日、心力交瘁;呆呆哪有“那么好”!
事后想想,也難怪老媽愛孫情深。家里五個兄弟姊妹都晚婚,婚后又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兩位老人家威脅利誘多年,才在退休前得償抱孫之樂,當然歡喜異常。小鬼用色筆把墻壁涂得一塌糊涂,說是有藝術細胞;把地板上的東西揀起來往嘴里送,說是有冒險精神;我坐在地上看報紙,他走過來一掌把我的眼鏡扯掉,說是動作靈活而且有個性……反正,孫子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贊嘆夸耀的材料。
其實,人不都是這樣嗎?揀自己喜歡聽的聽,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選自己愿意講的講。不只老爸老媽如此,學生家長如此,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內人懷孕待產時,我走在街上,看到的盡是懷孕大肚子的婦女,心里還覺得奇怪,為什么那么多產婦?孩子生下來之后,走在街上,眼里所見又都是其他的娃娃,好像又看不到半個孕婦了。
下次教經濟學談到“人性自利”的時候,也許我可以把這些例子拿出來講一講!
在我教過的課程里,往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才能澄清理性和自利這兩個概念。曾經有一位優(yōu)秀軍官,在課堂上很精確地背了很長一段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然后,他質疑:林覺民為了救國救民、為了革命獻出生命,難道他是“自利”的嗎?
我的解釋很簡單,林覺民剛新婚不久,嬌妻才懷孕;他愿意放下家小愛妻,追求一個他所愿意為之生為之死的目標,他不只是自利,他甚至是很“自私”——為了自己所執(zhí)著的目標,竟然置家小于不顧!所以,雖然每個人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標,但人都是選擇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即使有人拿著槍指著你的頭說:“要錢還是要命?”你還是可以做某種選擇,雖然是不愉快、不情愿的抉擇。
我可以補充一下:那位優(yōu)秀軍官,原先對經濟學極端排斥,經過一個學期的腦力激蕩,后來不只接受經濟學,而且深得其中真諦(要不然不會是“優(yōu)秀軍官”),變成經濟學的衛(wèi)道者和傳教士。
關于人為了自利而具有的高度理性,下面的故事作了生動的刻畫。
洪氏法則
因為“歷史”發(fā)生時,親身參與或目睹的人往往不自覺(掉在牛頓頭上的那顆蘋果在哪里?),所以后人記下的歷史和真正發(fā)生的事經常有段距離,史實反而湮沒不彰。因此,斯蒂格勒(G.Stigler)對經濟學的重大貢獻,是除了得到諾貝爾獎,還為“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正名,F(xiàn)在,科斯定理已經是經濟學里最著名的定理,斯蒂格勒當然功不可沒。同樣的,這是一篇關于經濟(思想)史的文章,希望也能有正本清源、確認史實的作用。
因為有關史實,所以人、事、時、地、物都明確可查:1998年11月19日下午6點多,我和幾位朋友在臺北市安和路的“五顆星”啤酒屋小聚。除了幾位經濟學者,還有《經濟日報》的總編輯顏光佑。光佑的事跡雖然和洪氏法則沒有直接的關系,不過也值得小記一筆。光佑身高不過1米6,體型不特別魁梧,但是在大學時代,光佑是臺大足球校隊里唯一的本地生,其余全都是僑生。而且,光佑大學讀的是政治系,卻能經過多年歷練,當上經濟專業(yè)性報紙的總編輯。由這兩件事,足以反映出光佑(同事昵稱“老大”)的特殊。
酒過三巡之后,光佑說:“雖然現(xiàn)在是休假,不過機會難得,還是要做一下新聞采訪。我想請問在座各位,對于今上‘戒急用忍’(‘戒急用忍’一語出自清朝康熙皇帝賜給雍正的話,意思是讓他處事不要著急要沉穩(wěn),凡事多忍讓。自1997年底被李登輝用作對大陸的政策,意在阻礙兩岸經貿、文化、學術、宗教、體育等領域的往來關系)的政策,你贊不贊成?”
我說:“只要不登我的名字,我不贊成!
又問了兩位經濟學者,也表示反對。
最后一位是管理學院的洪教授,光佑把頭轉向他:“你贊不贊成‘戒急用忍’?”洪教授面不紅、氣不喘、慢條斯理地冒出一句:“我沒有意見,因為你沒有付我錢!”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笑成一團。都說經濟學家和管理學院老師的差別,就是管理學院算得更精。不過,事后再想起洪教授的名言,我覺得在嬉笑之外,還寓有深意。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里,除了買東西的時候牽涉到金錢,絕大部分的行為都和錢沒有關系。所以,在腦海里浮現(xiàn)的,通常不是賺了多少錢或賠了多少錢。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是自然反應:看到長輩,點頭問好;看到紅燈,停止不前。或者,在自然反應之外,腦海里會有“理當如此”的念頭:同事結婚,送禮祝賀;朋友請托,情理兼顧。
因此,在所有的這些行為里,“個人利益”這個念頭似乎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墒,稍微深究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么一回事?吹介L輩或紅燈會自然反應,是因為自己在腦海里已經設下一些行為規(guī)則;根據(jù)這些規(guī)則行事,可以更有效地因應環(huán)境。所以,個人的利益是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出現(xiàn),而且就在于遵守規(guī)則、應付裕如。
在結婚請托的例子里,也許心里經過一番斟酌,最后才決定“從俗”;可是,“從俗”正表示不愿意和其他人唱反調,以免帶來批評和責難。因此,消極地看,從俗可以避免自己處于不利的情境;積極地看,從俗可以得到從俗帶來的好處——維持友好的關系、得到別人的肯定等等。無論消極和積極,都是不折不扣的“洪氏法則”——只會做、而且只愿意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因此,表面上看,一般人的行為是受道德倫常、風俗習慣所節(jié)制;可是,在表象之下,事實上卻是受“洪氏法則”的統(tǒng)御。人會以各種直接或間接、明白或隱晦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福祉。洪氏法則,只不過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所有行為背后的邏輯而已!
為求史實正確,謹記下當時在場的人士:顏光佑、禮正投顧董事長毛邦杰、臺大經濟系教授鐘經樊、管中閔和我。
洪氏,是臺灣地區(qū)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yè)系教授洪□□——因為他沒有付我錢,所以我不愿意透露他的大名、幫他打知名度!
對于人的理性和自利還有懷疑的人,不妨自問(或問別人):如果自己是民意代表,會支持甲案以造福自己選區(qū)十萬個選民,還是會支持乙案以造福別的選區(qū)二十萬個選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