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羅爾夫·雷伯,瑞士心理學家,奧斯陸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著有《讀點好玩的日常心理學》《心理學基礎知識》《批判性情感》《很好!道德心理學簡述》等作品。
譯者簡介:
吳筱嵐,中國礦業(yè)大學德語專業(yè)本科,赴杜伊斯堡-埃森大學交流一年,四川外國語大學德語筆譯碩士。曾獲得研究生學業(yè)獎學金一等獎,其學位論文被評選為德語筆譯專業(yè)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譯有《恰到好處的敏感》《情緒修復全書》。
前言 行為背后的原因 / i
第一章 從經(jīng)驗中學習:行為主義/1
第二章 填充黑匣子:認知心理學/19
第三章 行為受何控制:動機和情緒/33
第四章 大腦與基因/45
第五章 人類發(fā)展/63
第六章 人格與智力:個體差異/83
第七章 與人共存:社會心理學/101
第八章 心理障礙及治療方法/113
后記 我們?yōu)槭裁匆鲞@件事/139
參考文獻/143
譯名對照表/157
樣章
一位年輕人正在地鐵站里吸煙。當工作人員向他說明地鐵站禁止吸煙時,這位年輕人襲擊了工作人員并致其重傷。怎么會走到這一步呢?這位年輕人難道不知道故意傷害他人會受到懲處嗎?他以為可以用暴力就能阻止他人的批評嗎?他有狂躁癥嗎?他有智力問題嗎?他是不是太輕狂了?還是因為他在暴力泛濫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的生辰八字不吉利?他被魔鬼迷住了心智?
除最后兩項外,上述日常解釋對心理學家來說都是可接受的。而星相學試圖從生辰八字中推導出人的性格。但科學研究表明,星相學無法預測人的性格。占星術并不科學,因為沒有可靠的證據(jù)支撐其預測;占星術并不循證(evidenzbasiert)。心理學中的任何實踐都必須以現(xiàn)有的研究結果為支撐。至于上帝和魔鬼,都涉及超自然力量,無法進行科學研究。因此,源于偽科學實踐和宗教信仰的假設被排除在心理學之外,所謂心理學,即研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
心理學中的科學性思維如表 1 所示。第一列列出了對于上述年輕吸煙者的攻擊性行為的日常解釋。事實上,這些非專業(yè)的解釋與科學解釋的匹配度相當高畢竟,首批科學家也是從日常解釋入手的,它們賦予了諸多人類行為完全正確的描述說明。非專業(yè)人士間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他們的偏向性闡述中。有些人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人類的天性,因此是與生俱來的特性。也有人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不良教養(yǎng)的產(chǎn)物,因此是環(huán)境所導致的。行為究竟是由基因還是環(huán)境決定的?此問題引發(fā)了心理學中的天性環(huán)境爭論。
另一個關于此問題的討論在于,個人性格和所處情境對于行為的影響。有趣的是,西方的非專業(yè)人士在分析年輕吸煙者的攻擊性行為時,更喜歡強調其性格或個性的影響,而南亞人和東亞人則認為是特定的情境誘發(fā)了年輕人的攻擊性行為,比方說對方的責備激怒了他。這一點很有意思。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異性闡釋恰恰對應了心理學中的個人情境爭論。在本書中,我們將同時關注天性環(huán)境之爭與個人情境之爭,并討論不同立場下正方與反方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