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總序
語言與國際政治
語言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會影響國際關系的進程與結果,無論是研究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外交還是國際傳播等都不能忽視語言和話語。語言具有政治性、社會性、建構性與實踐性等特點,語言使用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實踐。語言一方面是人們溝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媒介,另一方面也建構身份和國家間彼此認同,會影響知識和理念的生產(chǎn),也會影響國家對外政策和行為。針對同樣的話題、同樣的事件、同樣的客觀事物,采用不同的敘事、不同的框定角度、不同的修辭手段等會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畫面,直接影響人們對問題本身的界定、理解及相關認知,進而影響相關政策。此外,語言本身也體現(xiàn)權力,語言的使用也和權力相關,語言可以塑造影響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建構話語權和話語霸權。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在語言面前都具有施動性,可以通過使用語言帶來某些改變,甚至大的變革。當前,各國之間關系除了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領域外,語言也成為一個重要維度,話語和敘事成為各國博弈的重要方面,國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說也體現(xiàn)為語際關系。
數(shù)字時代,語言的作用更加凸顯。科技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利用各種網(wǎng)絡媒體、各類社交平臺以及智能手機來讀取、生產(chǎn)和傳播各種信息,信息的生產(chǎn)方式和傳播模式都與過去大相徑庭。在全媒體時代,每個個體都可以講述和編織自己的故事,它們可以瞬間傳遍世界,甚至產(chǎn)生全球性影響。正因如此,各國必須對語言、話語和敘事等更加重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人類不時面臨新挑戰(zhàn),如何來描述、解釋世界的新變化、新挑戰(zhàn)、新問題,如何動員各方力量加以應對都不得不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當一些新挑戰(zhàn)、新問題出現(xiàn),不確定性增加時,語言就更加重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各國除了抗疫之外,圍繞病毒溯源、抗疫舉措、疫苗生產(chǎn)與分配等也在進行敘事之爭。2022年烏克蘭危機以來,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歐盟等各方都在進行著不同的敘事,利用網(wǎng)絡媒體等平臺展開了敘事戰(zhàn)、信息戰(zhàn)和認知戰(zhàn),各方都在努力引導國際輿論,塑造對己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以爭取更多國際支持,這些也都與語言的使用直接關聯(lián)。
國際關系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xiàn)了語言轉(zhuǎn)向,學者們開始從語言角度來研究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或是借鑒語言學中的核心概念,或是借鑒語言學的研究角度,或是直接把相關問題的具體語言直接置于研究核心,或是把語言學中的相關理論與國際關系理論相結合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語言學和語言哲學中的一些概念,如言語行為、語言游戲、隱喻、語際關系、互文性、語言力、話語、霸權話語、修辭等也不斷出現(xiàn)在國際關系的研究中。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意識到,不僅需要研究言語使用者,研究其在語言面前的施動性,如言語策略,同時也需要關注言語對象,同樣的話語,不同的言語對象因背景知識、經(jīng)歷經(jīng)驗不同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自國際關系研究出現(xiàn)語言轉(zhuǎn)向以來,人們通過言語行為來研究國際規(guī)則的建構和國際規(guī)范的演變,研究為何原本不屬于安全范疇的問題可以進入安全議程;通過語言游戲來研究國際關系如何發(fā)生諸如冷戰(zhàn)這樣的巨變;通過研究具體話語來研究對外政策演變;通過話語分析來研究戰(zhàn)爭;通過對隱喻的觀察來研究國際關系理論;通過研究語言的表象力來研究國際危機的化解;通過敘事來研究安全政策。近年來,學界對敘事的研究尤其重視,從安全政策到本體安全,再到戰(zhàn)略敘事,使敘事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新維度。一些國外學者也開始研究中國的敘事。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國際關系建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安全化理論、實踐理論等理論研究,也拓寬了對戰(zhàn)爭、沖突、國際安全、對外政策、氣候變化、難民、公共衛(wèi)生、恐怖主義等具體問題領域的研究,為人們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增添了新角度和新思路,也產(chǎn)生了很多新認識、新理解和新感悟。
中國近年來一直高度重視軟實力、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國際傳播和國際話語權,強調(diào)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語言影響國家形象、國際地位,也影響軟實力。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語言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一方面,中國需要有效化解和解構世界對中國的誤解和誤讀。自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在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是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并不總是全面客觀。在國際輿論場中,中國一直面臨多重挑戰(zhàn),中國主題他議和中國形象他塑現(xiàn)象依然普遍,對中國的誤解和誤讀不時出現(xiàn),中國迫切需要在世界上塑造客觀公正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中國需要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新理念、新主張、新政策。如何讓世界更好地理解這些新內(nèi)容也需要進一步思考中國為世界提供什么樣的話語,中國需要如何來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此外,中國還面臨提升國際話語權的任務,國際話語權的提升與話語質(zhì)量直接關聯(lián)。
國內(nèi)學界近年來日益重視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中的語言與話語,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從自己的研究角度展開研究,尤其在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外交學、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等領域。2010年,筆者在外交學院專門設立了國際政治語言學(International Political Linguistics)這一博士研究方向,這也是國內(nèi)首個國際政治與語言學之間的跨學科博士研究項目,旨在對國際政治中的語言以及語言中的國際政治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也產(chǎn)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如《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理論中的語言研究:回顧與展望》《跨學科視域下的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國際關系中語言與意義的建構伊拉克戰(zhàn)爭解析》《國際政治語言學研究的源起、現(xiàn)狀與前景》《以國際政治語言學深化區(qū)域國別研究》等。2017年,筆者開始建設國際政治語言學系列叢書,《國際政治語言學:理論與實踐》《敘述、身份與歐洲化的邏輯》《話語操控與安全化話語機制研究》等已經(jīng)出版,《國際政治語言學:話語、敘事與國際話語權》近期也將出版。此外,國內(nèi)學者近幾年圍繞語言戰(zhàn)略、外語能力、語言治理、語言規(guī)劃、外交話語、對外話語體系等進行的研究也進一步豐富了國際政治語言學的研究議程。
國外學界針對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中語言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已經(jīng)產(chǎn)出了很多高質(zhì)量成果,相關研究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對國內(nèi)該領域的研究產(chǎn)生了很好的推動和啟示作用。為了更好地批判性吸收和借鑒國外相關學術成果,在中國語境下進行更好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政策研究,現(xiàn)推出國際政治語言學譯叢,主要選取國外對于國際關系中的語言和話語研究最經(jīng)典和最前沿的成果,這些研究既有理論探討,也有案例論爭,可以從不同角度更好地呈現(xiàn)語言對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的影響。這些也將更好地促進國內(nèi)外學者的學術交流,促進我國國際政治語言學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學術發(fā)展。本譯叢也可以為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更好地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提供理論啟示。
叢書主編:孫吉勝
2023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