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多個角度介紹了我國西漢時期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但整體上還保留了通史的脈絡。西漢,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常說的強漢,指的就是西漢。它歷經(jīng)十二位帝王,在秦朝之后,重新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大一統(tǒng)王朝。西漢,是寬容的王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讓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得以穩(wěn)定。西漢,也是專制的王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逐漸將儒家思想推上正統(tǒng)思想的寶座。這個濃墨重彩的王朝,有多少精彩內(nèi)容,又有多少我們不曾了解的細節(jié),讓我們走進西漢王朝,去尋找真實的歷史記憶。
本書的歷史時間段從秦末戰(zhàn)亂到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結(jié)束,生動敘述了一段段精彩紛呈的帝國往事:楚漢之爭、諸呂之亂、七國之亂、漢匈之戰(zhàn)、張騫出使西域、巫蠱之禍、蘇武牧羊、昭君出塞等等。這個濃墨重彩的王朝,有多少精彩內(nèi)容?又有多少我們不曾了解的細節(jié)?讓我們走進西漢王朝,去尋找最真實的歷史記憶。這里有你不了解的西漢史。
如果拋開夏商周這樣的上古朝代的話,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久的大一統(tǒng)王朝,西漢加東漢一共 407 年。雖然中間夾雜著王莽篡漢所造成的十幾年混亂時期,但直接滅掉王莽的綠林軍仍然是打著漢朝的旗號,無論更始帝劉玄,還是赤眉軍擁立的劉盆子,都是劉氏皇族的后裔,之所以稱為東漢,是因為其國都由長安遷到了洛陽,而洛陽在長安以東。
像西漢這樣一個深入人心的王朝,劉邦建立它只用了 7 年。7 年之間,劉邦就從一個在芒碭山流亡的罪犯,成為一統(tǒng)天下的皇帝。他的成功與之前的人都不一樣,在劉邦之前,所有的天子,哪怕如項羽這樣的“霸王”,都是貴族出身,雖然很多貴族在成為皇帝之前,過得也不怎么樣,但他們畢竟是貴族。貴族有榮譽感,有儀式感,還有一套行為準則,被稱作“周禮”,所謂“禮不下庶人”,如果放在周朝,像劉邦這樣的人,連被要求“守禮”的資格都沒有,可他后來成為了“禮”的制定者。叔孫通為他設計了天子的禮儀,執(zhí)行之后,劉邦第一次品嘗到了貴族的滋味,感嘆道:“今日方知為皇帝之貴也!”
可漢朝從建立之初就面臨著許多問題,武帝曾對衛(wèi)青說漢家的制度“草創(chuàng)”,其實這等于是承認了漢朝在很多方面都沒有成熟的制度,事情大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有的問題在逐漸摸索中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比如匈奴問題,可還有許多問題,從始至終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比如外戚問題。漢朝最終還是滅亡了,從西漢到東漢,它甚至滅亡了兩次。
黑格爾曾說中國的歷史只不過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從結(jié)果上看,這一點當然沒錯,可如果仔細讀來,每一次的覆滅原因又不盡相同。人們都說,西漢亡于外戚,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你走進故事發(fā)生的現(xiàn)場,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外戚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是皇位繼承的問題,或者說,是宗法制的缺陷問題。
“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
周朝建立的時候,強化了宗法制。上自天子,下到諸侯,貴族的子嗣被分為大宗和小宗。于是就正式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就是在位者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周朝之所以強調(diào)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商朝的皇位繼承,大都是兄終弟及,有學者認為,這樣的繼承方式,給商朝帶來了動亂,后來到了商王盤庚時,只好將國都遷到了殷這個地方,因此商朝也被稱為“殷商”。
可周朝雖然明確了宗法制,但實際上執(zhí)行得并不好,甚至連周天子都帶頭破壞——因為寵幸褒姒,周幽王就想改立小兒子伯服為天子,后來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勾結(jié)犬戎,攻入鎬京,滅亡了西周。所以當后世皇帝想要換掉嫡長子,改立別的繼承人時,往往會招來大臣的反對。漢景帝有個一母同胞的弟弟,名叫劉武,兄弟感情很好,景帝曾在喝醉酒之后說想把皇位傳給他,大臣袁盎馬上就舉出宋國“五世之亂”的故事來勸諫。
“五世之亂”說的是宋宣公臨死前,將本該傳給兒子的國君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等到宋穆公臨終之時,就決定要將君位傳回給哥哥的兒子。于是他找來了孔子的先祖大司馬孔父嘉,把哥哥的兒子公子與夷托付給他?煽赘讣握f,群臣都希望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繼位,但宋穆公堅持認為,自己的哥哥把君位傳給自己,自己當然要還回去,為了能讓侄子順利接班,他甚至放逐了自己的兒子公子馮,并告訴他說,你我父子活著時不要再相見了。后來公子與夷即位,十年后,宋國太宰華父督將孔父嘉殺死,又殺死公子與夷,并迎立公子馮做國君,此后的宋國一直內(nèi)亂不止,孔子的家族就是在這段時間遷居到了魯國。人們都認為這一切動亂的根源便是宋宣公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所以必須是嫡長子繼承皇位。因為這個“嫡長子”是有唯一性的,人選確定,才免得別人惦記。
可父死子繼真的就完美嗎?
從西漢的結(jié)果來看,也不一定。整個西漢,除了沒有嫡長子的時候,皇位的繼承都忠實地執(zhí)行了這個制度,劉邦在娶呂后之前,曾經(jīng)有過一個私生子劉肥,后來封為齊王。劉肥從來就沒有被考慮過成為接班人。后來鏟除呂后一黨時,劉肥的兒子劉襄還想以皇長孫的身份去爭奪大位,但事實上只要不是“嫡出”,其他的皇子無論年紀如何,都不具備讓人信服的合法性,哪怕你是皇長孫,功臣們在鏟除諸呂之后,還是迎立了代王劉恒為帝。可西漢將“嫡長子繼承制”這套辦法執(zhí)行下來之后,父死子繼的最大缺陷也就暴露了出來——這項制度最怕皇帝絕嗣。
天子一旦絕嗣,就需要按順位尋找新的繼承人,這會帶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西漢絕嗣的皇帝有三個,恰巧是西漢的最后三位皇帝:成帝、哀帝和平帝,這三個人執(zhí)政時期,都伴隨著朝廷的危機。其中,成帝是有子嗣的,但他的兒子大多要么夭折,要么被趙氏姐妹害死。同時,因為寵幸男寵和女色,貪圖享受,成帝將朝政完全托付給自己的舅舅們,王氏家族控制朝政,就從這里開始。
漢哀帝時曾經(jīng)試圖打壓外戚的勢力,除了將王莽貶出朝廷之外,他還將自己的祖母傅氏、母親丁氏的家族都安排在了一些沒有什么實權(quán)的位置上,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避免外戚干政,從而將權(quán)力握在自己手中?珊髞恚У塾鲆娏俗约旱摹罢婷熳印倍t,甚至一度想把皇位禪讓給他——這就招來了天下的非議。在這樣的時刻,王氏家族經(jīng)營多年的效果逐漸顯現(xiàn),王莽被貶回封地的那三年,朝中為王莽請愿的人不計其數(shù),哀帝迫于壓力,最終只好將王莽請回了長安。
后來哀帝一死,王莽便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幫助下,廢黜了不經(jīng)世事的大司馬董賢,奪回了權(quán)力。此時,按照繼承的規(guī)矩,漢元帝唯一的孫輩劉箕子即位,年僅 9 歲,王莽便放開手腳,很快就篡奪了漢家的天下。從成帝到平帝,王氏家族作為外戚,奪權(quán)篡漢,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出西漢是因為外戚滅亡的結(jié)論。但西漢的外戚,可不止王氏一家,從呂氏家族到衛(wèi)氏家族,甚至霍氏家族,都是外戚。雖然霍光的情況比較復雜,但別忘了,他在廢黜劉賀時,是借助皇太后上官氏的名義,上官太后正是霍光的外孫女,而繼位的漢宣帝劉病已,最終也立了霍光的女兒為皇后?墒窃谶@些外戚當權(quán)的時候,西漢不僅沒有滅亡,反而北征匈奴,南滅百越,鑿空西域,東平遼東,建立起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在這一過程中,屢敗匈奴的衛(wèi)青,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征服大宛的李廣利,都是外戚,但他們更是漢武帝手下的百戰(zhàn)名將。
所以一個王朝的興起或滅亡,歸根結(jié)底是皇帝本身的問題,漢元帝糊涂寡斷,漢成帝荒淫無禮,漢哀帝偏狹乖戾,這才導致了朝政潰敗、大權(quán)旁落和西漢最終的滅亡。
不過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fā)現(xiàn)每個朝代都經(jīng)歷過它的治亂興衰,或許黑格爾的話自有他的道理,可當我們翻開史書,走入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西漢的歷史格外精彩。
因為這時的人們還保留著上古時期的那一份“稚氣”,還沒有經(jīng)歷后世不斷加碼的“思想負擔”,所有的制度都在“草創(chuàng)”階段,閱讀西漢的故事,能讓我們知道我們這個民族來自何處,又為何會走到今天,而我們國家的文化,又為何是這樣的格局。
時至今日,當我們以更自信的面貌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上時,我們更需要清楚自己的來處,這正是歷史賜予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敬意與溫情。
王智,人民教師,民族學碩士,主要研究民間信仰及少數(shù)民族歷史,作品有《青海旅游歷史文化個案研究》《你不了解的東漢史》等。
楔子
第一章 秦末風云
一、將門之后…………………………………………………………… 008
二、巨鹿之戰(zhàn)…………………………………………………………… 014
三、赤帝之子…………………………………………………………… 021
四、鴻門之宴…………………………………………………………… 030
第二章 楚漢戰(zhàn)爭
一、霸王分封…………………………………………………………… 039
二、彭城初戰(zhàn)…………………………………………………………… 045
三、韓信東征…………………………………………………………… 051
四、垓下之圍…………………………………………………………… 055
第三章 漢初天下
一、布衣將相…………………………………………………………… 067
二、白登之圍…………………………………………………………… 074
三、韓信之死…………………………………………………………… 080
四、非劉不王…………………………………………………………… 086
第四章 呂氏當國
一、女主臨朝…………………………………………………………… 095
二、黃老治國…………………………………………………………… 100
三、諸呂末日…………………………………………………………… 106
第五章 文景之治
一、代王登基…………………………………………………………… 115
二、儒生賈誼…………………………………………………………… 120
三、景帝削藩…………………………………………………………… 125
四、七國之亂…………………………………………………………… 132
第六章 武帝宏圖
一、奪嫡之爭…………………………………………………………… 143
二、獨尊儒術(shù)…………………………………………………………… 148
三、將星升起…………………………………………………………… 152
第七章 決戰(zhàn)匈奴
一、甥舅建功…………………………………………………………… 161
二、一決雌雄…………………………………………………………… 167
三、李陵與蘇武………………………………………………………… 172
第八章 萬里開疆
一、鑿空西域…………………………………………………………… 185
二、百年南越…………………………………………………………… 191
三、貳師將軍…………………………………………………………… 198
第九章 盛極而衰
一、巫蠱之禍…………………………………………………………… 207
二、罪己托孤…………………………………………………………… 216
三、燕蓋之亂…………………………………………………………… 221
第十章 宣帝中興
一、廢立天子…………………………………………………………… 231
二、權(quán)臣宿命…………………………………………………………… 238
三、西域都護…………………………………………………………… 245
四、單于入朝…………………………………………………………… 252
第十一章 儒宦之爭
一、犯漢必誅…………………………………………………………… 262
二、儒臣之死…………………………………………………………… 268
三、閹宦沉浮…………………………………………………………… 276
第十二章 帝國斜陽
一、燕啄王孫…………………………………………………………… 285
二、斷袖之癖…………………………………………………………… 292
三、王莽篡漢…………………………………………………………… 300
參考文獻 ………………………………………………………………… 309
劉邦兵敗之后,困守下邑,對群臣說:“我想放棄函谷關(guān)以東地區(qū)并以此為封賞,你們看有誰可以為我效力呢?”張良說了三個人:“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猛將,他同項羽之間有些隔閡,項羽攻齊,他只派了幾千弱卒助戰(zhàn);另外彭越此時正在梁地起兵反楚。這兩人可以急用。再就是漢王您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獨當一面。如果您要把關(guān)東的地方作為封地給這三個人,楚國必。 迸碓酱藭r身在梁地作戰(zhàn),劉邦派謀士隨何去游說九江王英布,自己則
率軍向西,退守滎陽。
這時劉邦之前潰散的軍隊逐漸集結(jié)了一些,同時,蕭何在關(guān)中征集的老弱殘兵也到達滎陽,經(jīng)過整訓后,漢軍的士氣漸漸得到了恢復。在滎陽一線,漢軍經(jīng)常受到楚軍的襲擾,劉邦派灌嬰為中大夫令,率領原秦軍的騎士李必、駱甲等人,大敗西楚騎兵,楚漢兩國便在滎陽相持下來。之所以選擇滎陽,是因為這里有一座叫做敖倉的糧庫,劉邦在滎陽修建一條道路,直通黃河渡口,這樣敖倉的糧食便可以供應滎陽的軍隊。
這時,一直跟隨劉邦的魏王豹提出返回家鄉(xiāng),看望老母,但一到他的首府平陽,便立即封鎖了黃河渡口,投降了項羽。同時,關(guān)中也爆發(fā)了饑荒。六月,劉邦回到櫟陽,滅掉了困守數(shù)月的章邯。劉邦立兒子劉盈為太子,并鼓勵受災的百姓去巴、蜀等地求生。八月,劉邦在任命蕭何管理關(guān)中之后,自己返回了滎陽前線。
劉邦首先派酈食其前往勸說魏王豹返回滎陽,但被魏王豹拒絕,主要的理由就是劉邦動輒侮辱別人,自己不想再見到他。劉邦見游說不成,便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灌嬰、曹參為副,率軍向魏國首府平陽攻擊。這也是韓信獨當一面的開始。
漢軍自櫟陽東征,魏王豹以重兵扼守黃河東側(cè)的蒲坂,監(jiān)視臨晉。韓信在黃河西岸集結(jié)部隊船只,宣稱要強渡黃河,暗地中派出一支精兵北進,在百里之外的夏陽渡過黃河,對蒲坂后方的基地安邑發(fā)動突襲,魏王豹正在蒲坂,得到消息后大驚,趕緊回軍迎戰(zhàn)。九月,韓信從正面發(fā)動猛攻,生擒魏王豹,押送至滎陽交給劉邦處置,魏國就此全部平定了。
魏國的東北方向,便是趙國。之前劉邦曾經(jīng)殺過一個假張耳,騙陳馀出兵。彭城潰敗之時,陳馀察覺到張耳并沒有死,一怒之下,便脫離了劉邦的陣營。此刻韓信滅掉魏國之后,派人晉見,要求劉邦為自己增兵 3 萬,好趁勢征服燕、趙、齊,然后再向南斷絕楚軍糧道。劉邦同意,隨即派張耳率軍增援,二人共同行動,先向北去攻趙、代兩國。
漢二年(前 205)閏九月,韓信在趙國與前來增援的代國軍隊相遇,此時代國的國君是陳馀,但其身在趙國,所以統(tǒng)帥是代國國相夏說,韓信軍大破代軍,生擒夏說,而劉邦聽說韓信連破魏、代兩國,便立刻派人去征調(diào)韓信的精兵,到滎陽來對抗項羽。
漢三年(前 204)冬十月(歲首),韓信、張耳率東征漢軍數(shù)萬人繼續(xù)挺進趙國。趙王歇和陳馀得到情報,在井陘口囤積重兵,嚴密防守,號稱 20萬。此時,趙廣武君李左車向陳馀提出建議:“韓信等人乘勝前進,遠離漢土,進則生,退則死,所以才勢不可當。不過,如此進軍糧草轉(zhuǎn)運要經(jīng)過數(shù)千里,每到一地,必先砍柴搶糧,才能生火做飯。井陘關(guān)的道路甚至不能容二馬并行,漢軍一入井陘口,部隊就會拉長到數(shù)百里,糧草必然在后,如果你給我 3 萬人,繞小路出擊,截斷他們的補給線。將軍您只需堅壁清野,拒不出戰(zhàn)。漢軍前不能戰(zhàn),后不能退,又無糧可搶,不出一日,韓信、張耳的人頭就可放在趙國的軍旗之下。否則,我們就會被敵人所擄!”李左車的建議可謂鞭辟入里,但陳馀一向自稱“仁義之師”,認為這是奇謀詭計,同時他也沒把韓信放在眼里,說:“韓信兵少,又遠道而來,對這樣的敵人,不給他一個迎頭痛擊,各國都會看不起趙國,從而打我們的主意!
韓信得知陳馀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非常高興,直接率軍進入了井陘故道,在離井陘口 30 里處安營,稍事休息。古代步兵行軍,每天大概能走15 公里,也就是 30 里,這個數(shù)字直到拿破侖戰(zhàn)爭時都幾乎沒有改變。30 里的距離是攻擊距離,保證行軍一日,即可接戰(zhàn)。夜半,韓信下令行軍備戰(zhàn),同時選精銳騎兵 2000 人,每人手持一面紅旗(漢軍自認為是火德,崇拜紅色),從小路爬上附近山頭埋伏好,韓信對這 2000 人說,一旦發(fā)現(xiàn)趙軍“擊敗”我們,傾巢而出,你們就迅速沖進趙軍大營,拔掉趙王軍旗,換上我們的旗幟。
之后韓信傳令,讓將領們在原地草草吃過早飯,并對大家說:“等擊潰趙軍后,三軍再行會餐!边@時韓信手下將軍們的內(nèi)心想必是崩潰的,明明覺得不可能取勝,還要假意逢迎,齊聲稱是。接下來韓信又說:“趙軍以逸待勞,占據(jù)有利地勢,如果沒見到我們統(tǒng)帥的旗鼓,不會貿(mào)然出擊,那樣就會把我嚇走。”隨即韓信開始派兵,先出 10000 人渡過桃河,過河后在水邊結(jié)陣——這背水列陣乃是兵家大忌,戰(zhàn)場上的人都一目了然,所以遠處營壘中的趙軍看到這一幕,紛紛露出鄙夷的笑容。天色微明,韓信豎起統(tǒng)帥大旗,擂響“統(tǒng)帥在營”的戰(zhàn)鼓,直出井陘口。果不出所料,趙軍見到韓信的大旗,大開轅門迎擊。兩軍大戰(zhàn),韓信、張耳詐敗,丟下旗鼓,向河邊狼狽撤退。這時河邊的漢軍打開營門,將二人接入營中,然后再組織反撲。
趙軍見漢軍敗退,果然傾巢而出,紛紛去爭奪漢軍統(tǒng)帥的旗鼓,還有一些則進攻河邊的漢軍營壘。此時的漢軍,背水一戰(zhàn),退無可退,無不以一當十,雙方一時間不分勝負。兩側(cè)埋伏的 2000 騎兵,見趙營已空,當即飛奔進入,完成了趙營的旗幟更換。
趙軍在河邊激戰(zhàn),發(fā)現(xiàn)一時無法取勝,正準備收兵,卻看到本方的大營已豎起漢軍紅旗,都以為趙王已經(jīng)被擒,驚恐萬分,軍心動搖,陣腳大亂,繼而引發(fā)潰敗,士兵四散奔逃,趙軍將領手刃數(shù)名逃兵也不能阻止,漢軍趁勢反攻,一路追殺到?jīng)偹疄I,斬殺陳馀,生擒了趙王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