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三章,前三章寫感恩與成長;第四章寫經(jīng)受政治運動磨煉;五、六章寫親自主抓的20年治堿改土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七、八章寫校長十年;九、十兩章寫學術云游;十一到十三章寫再次披掛上陣,決勝生物質。出生于民國時期武漢商人家庭的石元春,幼時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以知識分子之身,經(jīng)歷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和振興中華,經(jīng)歷不算不豐。
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一直鼓勵院士作傳,我總踟躕不前。
心想,干得還歡著哩,哪顧得上那些陳年往事!
80歲以前,學術活動如常。80歲以后,活動少了,時間多了,想寫的也多了。為80歲生日,出版了《決勝生物質》一書,又陸續(xù)出版了《黃淮海平原的水鹽運動》《戰(zhàn)役記》以及五卷本的《石元春文集》,并著手寫《決勝生物質Ⅱ》。
2015年冬,兩院資深院士工作委員會會議上,周濟院長又催我“自傳”的事兒,語義真切,不好不從;“采集工程”也要求作傳。于是停下《決勝生物質Ⅱ》,開始“自傳”起來。
寫“傳”似乎離不開成就。說到成就,我總忘不了牛頓的一句話“我不過是個在海邊揀到貝殼的幸運小孩”。想想我輩俗人,不過瑣事閑文罷了。對啦!干脆就寫新中國的蕓蕓一儒,他的一輩子是怎么過的。擺正了心態(tài),找到了角度,2016年春節(jié)后開筆。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痹诔錾,圣賢與凡人一樣,是不能自己選擇的。一個人也只能存在于他生活的那個很短的時段里,呼風喚雨也好,庸庸碌碌也好,就那么幾十年。
滾滾長江東逝水,每個人不過是轉瞬即逝的一朵浪花。
我出生在民國時期武漢的一個商人家庭,幼時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自18歲至今,一直在新中國生活了70年。以知識分子之身,經(jīng)歷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和振興中華,經(jīng)歷不算不豐。這70年,是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轉變的70年,在這偉大的時代洪流里,我個人有澎湃也有暗礁,有激情也有無奈,有抱負也有磨難,有歡樂也有傷心。我想按一個老人講故事那樣,敘說一名知識分子的生活、工作、家庭和情感,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用文字語言,輔以影像語言,來敘說一名知識分子真實鮮活的人生。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曾震撼過我,從此我喜歡上“報告文學”。我擬效顰“報告文學”體裁,報告自己的學術成長經(jīng)歷。
作“傳”好像是在清理堆放凌亂、久未收拾的老房子,主要是為了給自己的一生有個交代,至于別人看不看和怎么看,一點都不重要。寫作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回憶是一種幸福,寫作是一種享受,作“傳”是一種養(yǎng)生。
在“30后”一代的讀書人中,我是比較幸運的一個,一生有許多貴人相助。讓我永志不忘的是父母的養(yǎng)育教導之恩、導師的指航引路之恩、何康部長的知遇之恩、韻珠的終身相依相伴之恩。
本傳以我的個人經(jīng)歷為主線,事隨人走;以時序為主軸,鋪墊背景;以第一人稱,講敘自己身邊的故事。全書共十四章:前三章寫感恩與成長;第四章寫政治運動中的鍛煉;第五、六兩章寫治堿改土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二十年;第七、八兩章寫校長十年;第九、十兩章寫學術云游;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寫再披掛,決勝生物質;第十四章寫燕園生活。
限于個人認識的局限性,難免對一些人與事的認識有偏頗與錯誤;又因時間久遠,難免對有些人與事記憶有偏差,一并請讀者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