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鐘》是米勒以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寫出的一個社會劇。據他本人說,他是受美國作家斯特茲特克爾《艱難的日子:一部關于大蕭條時期的口述歷史》一書的啟發(fā),經過多年醞釀才寫成這出戲。特克爾通過他所訪問的眾多普通美國人的口述,以新聞體裁生動地反映了三十年代那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給美國人民精神和生活帶來的災難,而米勒則把這一驚心動魄的悲慘景象更為真實地再現(xiàn)于舞臺。全劇人物多達四十余個,幾乎囊括了美國社會各階層人士。有的美國劇評家由此而認為劇作家沒有著重刻畫三兩個主人公的面貌,是此劇的一項缺陷,殊不知米勒的意圖正在于說明那場危機幾乎觸及了所有的人,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地位,他用戲劇形式在觀眾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文獻性壁畫,側重災難的全貌,從而重振人們的尊嚴和信心。這種形式早在布萊希特的一些劇本和多斯帕索斯的那部《美國》三部曲小說中有關新聞短片的章節(jié)里就已出現(xiàn)過,米勒則把它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
米勒的劇本一向具有自傳性質。由于他目睹了那場危機,《美國時鐘》中的許多場景可以說是他根據回憶記錄下來的真實情景,例如劇中人李中學畢業(yè)后因家庭生活拮據而不得不輟學進入工廠工作,就是他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其中許多描寫可以說是米勒對當時美國青年思想面貌的如實寫照。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全劇闡述了美國人民經歷了那次浩劫后終于認識到這個國家其實是屬于他們的。以這一思想轉變作為全劇的結尾,說明米勒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已突破了過去那種僅僅局限于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推銷員等小人物的個人悲歡離合的狹隘題材。米勒寫此劇的動機,無疑是想告誡美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要在虛假的繁榮景象中忘卻過去沉痛苦難的歷史,其用心良苦使《美國時鐘》具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
《美國時鐘》1983年5月首演于南卡羅來納州的斯波萊托劇院,11月移至紐約百老匯,但僅上演了12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米勒并未氣餒,對劇本做了精心的修改,于1984年奧運會前夕在洛杉磯馬克泰珀劇院再度公演,終于獲得好評。同年英國伯明翰的輪換劇目劇院也上演了這出戲!缎l(wèi)報》評論道:與其說它是一出傳統(tǒng)劇,毋寧說它是大蕭條期間萬花筒般的美國社會史……體現(xiàn)了戲劇概括時代基調的力量。
1.以普利策獎得主紀實作品《《艱難的日子:一部關于大蕭條時期的口述歷史》為藍本的戲劇二創(chuàng),反思大蕭條,反思新政
從《都是我的兒子》到《推銷員之死》再到《美國時鐘》,米勒一直著迷于經濟對角色命運的塑造。然而,不同于前二者聚焦個像,后者側重群像刻畫,囊括了深陷經濟泥潭的從巨富到貧農的各個階層,生動還原了一幅大蕭條時代眾生百態(tài)的浮世畫卷,探討了危機之下人性的兩面,以及個人與政府、社會體制關系的變遷。
2. 百老匯、倫敦西區(qū)常演不衰,提名勞倫斯·奧利弗獎,榮獲BBC年度戲劇獎
演出大事記:
19805月首演于南卡羅來納州的斯波萊托劇院,11月轉至紐約百老匯;
19847月于洛杉磯馬克泰珀劇院上演,后于英國伯明翰的輪換劇目劇院上演;
19868月于倫敦科泰斯洛劇院上演,12月轉至奧利弗劇院,提名勞倫斯·奧利弗獎,榮獲BBC年度戲劇獎;
19887月于馬薩諸塞州的威廉斯頓戲劇節(jié)上演;
199710月于外百老匯上演;
20123月于倫敦芬伯勒劇院上演;
20193月于倫敦老維克劇院上演;
導言
美國戲劇的良心:阿瑟米勒
在當代美國劇作家當中,自尤金奧尼爾于一九五三年逝世后,受西方重視的當屬阿瑟米勒、田納西威廉斯和愛德華阿爾比三人。阿爾比屬于荒誕派之列。米勒和威廉斯則接近現(xiàn)實主義,他倆都在探討人生意義,但兩人的創(chuàng)作方法迥然不同。威廉斯以《玻璃動物園》、《欲望號街車》和《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三劇贏得了國際聲譽,是一位斯特林堡式的作家;他側重情感,注重剖析人的境遇和精神狀態(tài),而其筆下的人物也多半是精神上深受壓抑或遭到社會排斥的底層人物。威廉斯力求通過劇作來揭示當代美國的社會病態(tài),探討人生的真正價值。米勒則以《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和《橋頭眺望》等劇獲得國際聲譽,是一位易卜生式的社會劇作家;他著重理智,關懷整個人性。他認為舞臺應是一個比單純娛樂更為重要的傳播思想的媒介,應為一個嚴肅的目標服務。
阿瑟米勒本人曾說藝術應該在社會改革中發(fā)揮有效作用[注:阿瑟米勒:《時移世變》(自傳),格羅夫出版社,第93頁],偉大的戲劇都向人們提出重大問題,否則就只不過是純藝術技巧罷了。我不能想象值得我花費時間為之效力的戲劇不想改變世界,正如
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家不可能不想證實各項已知事物的正確性[注:阿瑟米勒:《時移世變》(自傳),第180頁]。
一
阿瑟米勒一九一五年十月十七日出生于紐約。父親是猶太裔的婦女時裝商,于三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破產;母親是中學教員,為此只好靠變賣她的首飾維持家庭生計,渡過難關。米勒中學畢業(yè)后到一家汽車零件批發(fā)公司工作了兩年,積攢些錢后進入密歇根大學新聞系和英文系學習,開始試寫劇本,并兩次獲得校內霍普沃德寫作競賽戲劇獎。在校內,他為了獲得生活補助金,曾在生物試驗室任養(yǎng)鼠員,并在學生主辦的校園《日報》社擔任記者和編輯。一九三八年,他獲文學學士學位,從該校畢業(yè)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期間,他在一家制盒工廠干活,后又在海軍船塢充當安裝技工的助手,同時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全國廣播公司撰寫廣播劇。他還當過卡車司機、侍者、面包房送貨員、倉庫管理員和電臺歌手。一九四四年,他到陸軍十一營為電影《大兵故事》收集素材,出版了報告文學《處境正!,同年《鴻運高照的人》問世,這是他部在百老匯上演的劇本。
一九四七年,米勒的劇本《都是我的兒子》上演,獲紐約劇評界獎,使他一舉成名。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社會道德劇,寫一家工廠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向軍方交付不合格的飛機引擎的汽缸,致使二十一名飛行員墜機身亡。他嫁禍于人,雖然逃脫了法律制裁,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后他認識到那些喪命的飛行員都是我的兒子,遂飲彈自盡。
接著,《推銷員之死》于一九四九年發(fā)表,在百老匯連續(xù)上演了七百四十二場,榮獲普利策獎和紐約劇評界獎,從而使米勒贏得國際聲譽。劇本敘述一名推銷員威利洛曼悲慘的遭遇。威利因年老體衰,要求在辦公室里工作,卻被老板辭退。他氣憤地說:我在這家公司苦苦干了三十四年,現(xiàn)在連人壽保險費都付不出!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掉皮。。▌≈幸恢睕]有交代他在推銷什么,有人問作者,他說:威利在推銷他自己。)威利在懊喪之下,責怪兩個兒子不務正業(yè),一事無成。兒子反唇相譏,嘲笑他不過是個蹩腳的跑街罷了。老推銷員做了一輩子美夢,現(xiàn)在全都幻滅了,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他夢囈似的與他那已故的、在非洲發(fā)財致富的大哥爭論個人愛好的事業(yè),后他為了使家庭獲得一筆人壽保險費而在深夜駕車外出撞毀身亡。全劇手法新穎,無需換景,借助燈光即可隨時變換時間和地點。劇中現(xiàn)在和過去的事相互交錯。這出戲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美國的商業(yè)競爭制度。
五十年代初,米勒改編的易卜生的《人民公敵》上演,也獲得好評。當時美國麥卡錫主義興起,米勒于一九五三年根據北美殖民地時代的一樁株連無數人的逐巫案寫出了歷史劇《煉獄》,以影射當時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無辜人士的迫害。這一時期,米勒因早期參與左翼文藝活動而屢次受到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傳訊。一九五七年,他因拒絕說出以前曾和他一起開過會的左派作家和共產黨人的名字而被判蔑視國會罪,處以罰金和三十天徒刑,緩期執(zhí)行,直到一九五八年八月上訴法院才將這一罪名撤銷。這一時期,他還寫了一出反映三十年代美國職工生活、帶有自傳性的感傷獨幕劇《兩個星期一的回憶》和一出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國的不幸遭遇的兩幕悲劇《橋頭眺望》。米勒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九年先后獲密歇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和美國全國文學藝術研究院金質戲劇獎章。
一九五五年米勒和妻子瑪麗斯賴特瑞離婚,次年與好萊塢名演員瑪麗蓮夢露結婚。一九六年他把自己的一個短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劇本《亂點鴛鴦譜》,由夢露和克拉克蓋博主演。一九六一年電影拍攝完成后,兩人因性格懸殊而離婚。一九六二年他與奧籍攝影家英格博格莫拉斯結婚。
一九六四年米勒發(fā)表了一出反映現(xiàn)代人在社會上生存問題的自傳性色彩相當濃厚的劇本《墮落之后》。劇情是一名律師昆廷因兩次婚姻失敗,回憶他和兩個離了婚的妻子之間的愛恨交織的關系,以及新近相識的奧籍考古學家霍爾佳給他帶來恢復生活信心的希望。劇中還穿插了昆廷回憶自己的父母之間的糾葛,納粹集中營的慘狀和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左翼知識分子的傳訊。昆廷經過對生活經歷的反思領悟到人類自從亞當犯了原罪墮落之后,就具有犯罪的本能和殘殺成性、背信棄義等品質;人只認識到愛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面對生活而無所畏懼。有些西方評論家認為米勒敢于暴露自己的靈魂而寫出了一部意義深遠的自傳體文獻,堪與奧尼爾的《長夜漫漫路迢迢》相并列而無愧。但是,劇中的當紅歌星瑪吉痛恨那些圍在她周圍的人只知讓她為他們掙錢而絲毫不知感恩,并且影響她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藝術家,加上她與昆廷結合后,因性格各異,時常發(fā)生頂撞,以致她厭倦生活,后吞服安眠藥自殺。瑪吉儼然是瑪麗蓮夢露的化身,劇情中也有多處可同米勒的往事相印證,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認為米勒在距離夢露死去不到一年半光景就把夫婦私情以戲劇方式赤裸裸地公之于世似嫌不符忠厚之道。例如劇評家羅勃特布魯斯就坦稱此劇為一個不足道的劇本,不勻稱,冗長乏味而混亂,并譏諷米勒是在跳精神上的脫衣舞,而樂隊卻伴奏著是我的錯的節(jié)奏 [注:《新共和》雜志第150期,1964年,第2630頁]。米勒本人認為這個劇本一時不易讓人理解,但遲早會被公認為他的之作。
同年,他還發(fā)表了一個獨幕劇《維希事件》,進一步探討了前一出戲的主題人與他所憎惡的邪惡之間的關系,人類理智的淪亡和道義價值的喪失。這出戲描寫德國法西斯分子在法國維希的一個拘留所里審訊猶太人時駭人聽聞的情景。米勒認為大多數觀眾能理解這出戲不只是一個戰(zhàn)爭時期的故事,其中根本的爭論點同我們當今活著的人息息相關,而且它必然涉及我們每個人同非正義和暴力之間的關系。
阿瑟·米勒(19152005)
美國當代杰出的戲劇家之一,與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并稱為美國戲劇三大家,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著有《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兒子》《橋頭眺望》《墮落之后》《代價》《美國時鐘》等多部戲劇。他的作品針砭時弊、直言不諱。米勒一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利策獎、兩次紐約戲劇評論獎、奧利弗戲劇獎等。
導言/梅紹武 1
幕 41
第二幕 106
演出說明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