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作者波伏瓦生前從未公開的小說手稿首度面世,以少女時代摯友扎扎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刻骨銘心的友誼。
九歲那年,希爾維初次遇見與她同歲的女孩安德蕾。她從未見過如此酷的女孩。與乖順的“好學生”希爾維不同,安德蕾聰慧卻叛逆,對一切若即若離。她經(jīng)歷過可怕的燒傷,身上帶著火的印記。為了拒絕參加社交活動,她不惜用斧頭砍傷自己。
她們變得形影不離。這感情熾烈、深入靈魂。從一起違抗學校秩序開始,循規(guī)蹈矩的希爾維一步步走向自由;生而不羈的安德蕾,卻在家庭和禮法的約束下, 步步掙扎,逐漸成為困獸。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從未公開的小說手稿首度面世
◎一部差點被薩特“判死刑”的小說,以波伏瓦少女時代摯友扎扎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zui刻骨銘心的友誼
◎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兩次失去對她影響至深,一次是喪失對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摯友扎扎的去世。她曾說:“我們一起與擺在我們面前的、令人厭惡的命運抗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相信她的死就是我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價!
◎波伏瓦文學遺產繼承人、其養(yǎng)女希爾維.勒邦.德.波伏瓦作序,收錄波伏瓦珍貴影像資料、手稿及信件
◎《形影不離》寫于《第二性》出版后第五年,波伏瓦生前毀掉了許多從未發(fā)表的作品,卻始終沒有毀掉這一部。她曾表示,她之所以寫那些后來讓她成名的書,是為了有機會講述她的少女時代
◎兩位特立獨行、內心叛逆的女孩糾纏一生的友誼,只有女性懂得女性的掙扎與苦楚,女性是女性最堅不可摧的精神同盟
◎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博士、第五屆傅雷翻譯獎新人獎獲得者曹冬雪用心翻譯,譯文準確、優(yōu)美
◎讀這本書吧,盡情哭吧,親愛的讀者。因為起初它也浸染了作者的眼淚:故事就是這么開始的,從哭泣開始?雌饋,盡管外表嚴肅冷峻,波伏瓦心中從未停止哭泣,因為失去扎扎。也許她如此勤奮地工作,以成為后來的她,是某種形式的紀念:她必須竭盡全力表達自己,因為扎扎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妒古墓适隆纷髡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序言
在阿德里娜.德希爾教會學校,九歲的學生西蒙娜.德.波伏瓦身邊坐著一位淺棕色短發(fā)的少女—伊麗莎白.拉古昂,又名扎扎,只比西蒙娜年長幾天。她舉止自然、風趣幽默、率真大膽,在周圍的保守主義作風中顯得特立獨行。下學期開學時,扎扎沒有來,整個世界變得黯淡無光、死氣沉沉。有一天她突然來了,帶來了陽光、歡樂與幸福。她聰明伶俐、多才多藝,西蒙娜被她吸引,欣賞她,為她著迷。她倆爭各門功課的第一名,變得形影不離。西蒙娜在家里過得并非不幸福,她愛著自己年輕的母親,欣賞父親,還有個對她言聽計從的妹妹,但突然發(fā)生在這個十歲小女孩身上的,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感情經(jīng)歷:對扎扎懷有熾熱的感情,崇拜她,生怕惹她不高興。當然,西蒙娜自己還只是個脆弱的孩子,無法理解這份讓她深受打擊的早熟經(jīng)歷,而對我們這些見證者而言,她們之間的故事令人動容。和扎扎的促膝長談在她眼中具有無窮的價值。哦!她們所受的教育給她們施加了條條框框,不能過于親密,彼此之間以“您”相稱,盡管如此,她們之間的交談是西蒙娜跟其他人從未有過的。這份無名的情感,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叫作“友情”,燃燒著她嶄新的心,使她驚嘆,讓她迷醉,這樣的情感如果不是愛又會是什么呢?很快,她知道扎扎對她并沒有同樣的依戀之情,也并沒有猜到她的感情如此熱烈,但是只要能愛著,其他又有什么關系呢?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扎扎在她二十二歲生日前一個月驟然離世。這起意外的悲劇一直縈繞在波伏瓦心頭。此后很多年,扎扎經(jīng)常潛入她夢里,戴著一頂粉色遮陽帽,臉色蠟黃,以責備的眼神看著她。為了抵抗虛無和遺忘,她只能求助于文學的魔法。波伏瓦先后四次在不同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徒勞地嘗試用文字再現(xiàn)扎扎,其中包括一些未出版的青年時代的小說、故事集《精神至上》(Quand prime le spirituel),以及《名士風流》(Les Mandarins)中被刪掉的一段!睹匡L流》在一九五四年獲得龔古爾獎,同年,她再一次嘗試寫扎扎。這次她寫了一部中篇小說,沒有為其命名。這部作品此前沒有出版過,現(xiàn)在是首次出版。這最后一次小說體嘗試未能讓她感到滿意,但通過這一重要迂回,她實現(xiàn)了最終的文學轉換:一九五八年,她將扎扎的生死往事記錄在自傳中,這就是《端方淑女》(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ée)。
波伏瓦完成了這部小說,一直保存著它,盡管她自己對其評價比較苛刻,但這部作品有極大的價值:當面對一個謎團,疑問層出不窮時,人會變換理解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觀點,做各類解釋。扎扎之死有一部分便是謎團。在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八年的兩次創(chuàng)作中,關于這一死亡的講述并不完全一致。首次刻畫偉大友誼這一主題是在該小說中。這樣令人迷惑的友誼如同愛情一般,曾讓蒙田就自己與拉博埃希的關系寫下:“因為是他,因為是我!痹谛≌f中的化身是安德蕾,小說的敘述者“我”—安德蕾的朋友,叫作希爾維。無論在作品中還是生活中,“形影不離的兩個人”都在一起應對各種事件,卻是希爾維懷著友情將這些事情講述出來,通過一系列對比,她的講述揭示了這些事件無法消解的模糊性。
小說的虛構性,意味著我們需要破解書中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些映射和變形。書中的人物、地點、家庭情況都跟現(xiàn)實不同。安德蕾.卡拉爾取代現(xiàn)實中的伊麗莎白.拉古昂,希爾維.勒巴熱替代西蒙娜.德.波伏瓦?ɡ瓲柤遥ā抖朔绞缗分械鸟R比耶家)有七個孩子,其中只有一個男孩;拉古昂家有九個孩子,六女三男。波伏瓦只有一個妹妹,書中希爾維有兩個。我們當然能認出書中的阿德萊德學校就是著名的德希爾教會學校,該校位于圣日耳曼德佩的雅各布街。正是這所學校的老師們稱兩個小姑娘“形影不離”。這一表達架起現(xiàn)實和虛構之間的橋梁,被我們用作小說的標題。帕斯卡.布隆代爾的原型是莫里斯.梅洛-龐蒂(《端方淑女》中的普拉代兒),他幼年失怙,與母親非常親密,一同生活的還有一個姐姐,這個姐姐跟小說中的愛瑪并不相似。利穆贊大區(qū)梅里尼亞克的莊園變成了薩德納克;而貝塔里指的是卡涅邦,波伏瓦在卡涅邦小住過兩次,那是拉古昂家在朗德地區(qū)的一處莊園,還有一處在奧巴爾丹。扎扎埋在那里,在圣-邦德隆。
扎扎的死因是什么?
根據(jù)冷冰冰的科學客觀性,她死于一種病毒性腦炎。但是一系列由來已久的致命因素彼此串聯(lián)、交織成網(wǎng),緊緊地網(wǎng)住了她的整個人生,最終削弱了她、耗盡了她,將她逼入絕境,讓她走向瘋狂和死亡。這種串聯(lián)究竟是什么?波伏瓦也許會回答:“扎扎死于特立獨行!彼潜恢\殺而亡,她的死是一起“精神謀殺案”。
(節(jié)選)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國哲學家、作家、女性主義者。1945年和讓-保羅.薩特等人共同創(chuàng)辦《現(xiàn)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的經(jīng)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她和漢娜.阿倫特、蘇珊.桑塔格并稱為西方女性學術的三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