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里的中國史》是一部講述故宮歷史的作品,圍繞故宮展開,兼及元明清三朝歷史。全書分元明卷和清代卷上下兩卷,共十八章。上卷從忽必烈初建元大都開始,一直寫到永樂十八年遷都紫禁城,后到明崇禎帝之死。以紫禁城的興建和成熟為軸心,以幽默生動的語言,寫出了發(fā)生在這座宮闕里的悲歡離合,以及被紫禁城所見證的諸多歷史事件,同時結(jié)合古建筑的知識,介紹了主要宮殿的修建和背后的故事。下卷從沈陽故宮寫起,直到晚清時期紫禁城所經(jīng)歷的歷史黃昏和曲折命運。同時進一步明確故宮的歷史體系,通過辛酉政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戊戌變法等事件,將頤和園、西苑、避暑山莊的建筑納入其中。后以王國維在昆明湖投水和故宮文物在戰(zhàn)亂中的輾轉(zhuǎn)為補充,全面展現(xiàn)了故宮六百年的興衰變遷。
以小見大的史觀
壹
2020年的6月2日8點13分,我從南京南站出發(fā),乘坐車次為G6的復興號列車來到北京,完成了這本書的簽約。那時候這本書還只是一個雛形,但在這一路上, 我聯(lián)想到我所看過的史料,六百年前的人和物似乎一下子在腦海中鮮活了起來。
就在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遷都也是從南京城出發(fā),在當時太子朱高熾的帶領(lǐng)下,歷時三個月,來到北京,那時還叫北平。他將在這里作為太子,見證一座新城的開始。
數(shù)年之后,已成為大明皇帝的朱高熾突然駕崩。他的兒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祭陵,在得知消息后,冒著被二叔朱高煦中途截殺的風險,連夜趕路,拿命和國運賽跑,路上到底發(fā)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已然不為史家所知了。七天之后,朱瞻基趕到北平,就此開辟了仁宣之治。
而如今車輪滾滾,走的無非還是歷史的軌跡,只不過速度有所差別罷了。
從南京到北京,如今高鐵只需用三個小時出頭的時間,而這條路,朱棣從登基到遷都,走了足足十八年,朱高熾用了幾個月,朱瞻基用了七天。因此難免令人心生感慨,假如明朝能有如今的運輸速度,是不是許多歷史可以就此改寫,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也許將不再發(fā)生。
那我們是該遺憾,還是該慶幸?
這種感慨或許只是文科生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但歷史的黃葉,往往并不完全存在于輝煌的律令和浩瀚的史書中,而常常在殘垣斷壁、古道荒野的秋風中盤旋, 并不為人所察知。
汗青正史固然令人心生向往,然閑暇之時,若能從歷史的細節(jié)處,考證出一二細節(jié),彌補前者的缺失,形成獨特的見解,進而賦予歷史為立體化的視角,何嘗又不是讀史之人的一大樂事呢?
這本《故宮里的中國史》的寫作,正是基于這樣以小見大的史觀而寫成。
貳
這種史觀的來源,大概可以追溯到王國維與陳寅恪兩位史家身上,巧的是,兩人都與紫禁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王國維自己就是廢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 死后亦自沉于昆明湖,我因此將王國維的人生看作紫禁城黃昏的剪影寫在了這本書的結(jié)尾。陳寅恪的家族則是那場戊戌變法的親歷者,他自身也參與了故宮博物院文物的清點工作。
在這二者的觀點中,王國維所倡導的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材料相對照, 與故宮史的構(gòu)建不謀而合,在這座宮殿之中,明清史書里的種種記載,一下子變得鮮活了起來;而陳寅恪所謂的史詩互證,講的正是于小處入手,挖掘歷史潛藏的必然。
我于治史一途,當然不能及二位先生之萬一,但若以這種以小見大的史觀去看,故宮或是紫禁城,實在不應(yīng)該僅僅以建筑物單純視之。專業(yè)的古建筑知識是生硬而陌生的,可古建筑群背后的歷史細節(jié),大到磚瓦木石,小到器物擺設(shè),往往都和歷史有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每當我們觸摸這些時代的遺存,總是能感受到那些獨屬于歷史細節(jié)處的小故事。
《漢書》曾說,天下安危,無非積漸之事。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王朝,拋開成王敗寇,更多則是由日常的瑣碎與平庸構(gòu)成的,這一點,對于紫禁城內(nèi)外曾經(jīng)生活過的大多數(shù)帝王將相都適用,這套書從忽必烈千里奔赴燕京城寫起,到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結(jié)束,其間無數(shù)有名無名之輩粉墨登場,于紫禁城內(nèi)外,實在別有一番故事。當事人也許對一切并無察覺,但當我們重新回溯歷史的時候,卻會驚訝地發(fā)
現(xiàn),風起于青萍之末,那些后世的波瀾壯闊,往往在紫禁城的細微之處早有體現(xiàn)。不是嗎?闕左門等候上朝時,讓內(nèi)閣和翰林院同處一室,已經(jīng)為之后大學士晉
升體系的固化埋下了伏筆;正德皇帝朱厚照的遠征志向,很容易能從御窯生產(chǎn)的瓷器紋飾上得到驗證;而乾隆帝弘歷于寧壽宮區(qū)域另起中軸線,雖不能以風水曲解,但確實又與清朝的由盛轉(zhuǎn)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這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想展現(xiàn)的東西,我希望能把故宮的中軸線,寫成中國元明清三代的政治的大動脈,以一種診脈的方式,給予讀者一種新的視角,重新去看待元明清那些所謂的宮闈秘事。過程自然很難,但如果讀者在閱讀中,能產(chǎn)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感慨,那將是本書的幸運。
叁
史料和建筑本身是有趣的,但歷史有時并不那么有趣,這里我想分享一點關(guān)于寫作過程中的故事。
大約在寫到萬貴妃無子那一段的時候,我很想擺脫傳統(tǒng)史料的桎梏,我想從我熟悉的考古學上挖掘一些內(nèi)容,比如說把家喻戶曉的雞缸杯與萬貴妃迫害后宮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我為此查閱了許多資料,但古籍資料中并無此說,而查到的相關(guān)論文中雖有此說法,但都是推測,沒法給到出處。
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過程。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段子,通俗史學想寫得有意思,要像講相聲那樣,得不斷拋出包袱吸引讀者;但從史學的角度上, 史學就是史料學,沒有出處的說法,就是不能用,哪怕是通俗史學也是如此。
我在這種糾結(jié)的心理下,還是圍繞這個段子寫了大概一兩千字,寫得當然很順暢。但寫完之后就開始不消化。我無意用備受良心譴責這種矯情的詞匯, 但那兩天我的狀態(tài)確實很差,幾乎沒法把精力專注在后續(xù)的章節(jié)中。我覺得必須得解決這個段子的真實性,不然我會持續(xù)受到它的折磨。
第二天晚上,我給我的老師、明清陶瓷史專家汪凌川先生發(fā)了一個信息,詢問他明代官窯制瓷是否會出現(xiàn)私人訂制,或者是否有相關(guān)的資料可以參考。
汪凌川先生從史料和學術(shù)的角度否定了這種可能,并提出宮廷之中并無此慣例,瓷器紋飾都有明確的規(guī)制,不會因一個貴妃輕易改變。這個結(jié)論讓我很惶恐, 也很沮喪,在和汪老師交流完后的幾天里,秉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我繼續(xù)瘋狂地搜集
相關(guān)資料,盼望著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
但結(jié)果是確認無疑的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明確的資料表明,雞缸杯的紋飾與萬貴妃有關(guān),我們只能提出這種推測,而無法加以引申。
這個晚上,應(yīng)該是這本書寫作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我后刪除了這上千字的內(nèi)容,過程當然很難受,如今回過頭來再想,這其實是以小見大視角下不可避免的陣痛。
正如不是每一根毛細血管都連接著大動脈一樣,也不是所有的細節(jié)都關(guān)乎歷史大背景。我們沒法創(chuàng)造歷史,只能盡可能地追尋其中的真實。
肆
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后想說的還是感謝和遺憾。
這里首先想感謝紫云萬象出版公司推出的這套書系,能有這個得以合作的機會。其中特別要提到21世紀出版公司的王彥老師和我的策劃編輯安斯娜老師,我于出版物一途,實在是門外漢,諸多懵懂之處,多虧了兩位老師的耐心指點。
在寫作過程中,良師益友的幫助更是功不可沒。汪陵川老師的慷慨作序,以及其逐字逐句的辛勤批改,于本書裨益良多,汪老師本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殷殷教誨,也讓我這個不成器的學生深感慚愧;而北京師范大學的陳殿教授和故宮博物院的冀洛源老師不吝提攜,為本書寄語推薦,更是令我這個后學感到驚喜。我想在這篇序里向他們表示我真摯的謝意。
此外我的老同學司博、李曉爽、王瑞以及學弟顏順德,都在文字和圖片資料上給我?guī)椭级,他們大多是文物工作一線的從業(yè)者,他們的視角和經(jīng)歷,讓我對以小見大的史觀有了更豐富的理解。我的好朋友孫家銳作為語文教師,在文字校對和一些措辭方面給予我指點,而我的母親作為這本書的位讀者,也提出了非常多的看法,并一直予以我鼓勵,這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寫完這本書。
后就是在南京寫書的過程中,我的好兄弟兼舍友何程,忍耐了我無數(shù)個敲擊鍵盤碼字的夜晚,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我也認為應(yīng)該有他的名字。
創(chuàng)作中的點點滴滴,在此一并致謝。感謝之余,遺憾也兼而有之。
史書浩如煙海,明清史的研習,其的難度莫過于在萬千史料中尋得只鱗半爪,史書中看盡許多風景,但受限于史觀和自己寫作筆力的不足,許多精彩之處不
得不舍棄,堪稱本書的一大遺憾。
我沒法肯定地說,那些我所以為的精彩史料若加入書中,能否讓書變得更好或更差,但也許就像錢鐘書說的那樣,對于吃不到的葡萄,我們不僅能想象它是酸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分外甜的。人有時候需要貴在不知足,才能多多少少有些盼頭。
在這里,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一點不知足的想法,除了這本書之外,歷史還有更大更廣闊的空間,等待著我們了解和探索,若此書能有一絲絲拋磚引玉之功,則是我寫作的動力所在。
以上種種,且為自序。
翟晨旭
目 錄
上卷 元明卷
章 紫禁藍本 003
天文學家的藝術(shù) 004
無甕之都 013
北方有戰(zhàn),南方有城 023
第二章 永樂的逆襲 033
隆福宮里的燕子 034
慶壽寺之謀 041
從北平到南京 048
午時三刻一把火 056
第三章 仁宣之治 067
仁君朱高熾 068
文淵閣里的春秋 077
遺恨欽安殿 085
『西內(nèi)』的囚徒 089
第四章 定都前夜 095
蟋蟀罐里蛐蛐叫 096
太監(jiān)與衛(wèi)士 104
重修『三大殿』 116
第五章 兵臨城下 123
司禮監(jiān)里王公公 124
土木堡里明英宗 132
德勝門上于少保 141
東華門外太上皇 149
第六章 依稀中興年 157
狀元走過承天門 158
貴妃坐鎮(zhèn)昭德宮 166
太子生在安樂堂 172
父子藝術(shù)家 182
第七章 修修補補三十年 191
孝治天下 192
西邊有『豹房』 202
一個名叫楊廷和的男人 210
第八章 道君駕到 221
禮儀之辯 222
壬寅年里不太平 234
『火德星君』 241
第九章 帝國黃昏 249
內(nèi)閣起風云 250
天子萬年,皇上沒錢 258
木棒、紅丸、九千歲 265
一月天子 271
第十章 京師悲歌 277
今天郵差不上班 278
煤山之上望烽煙 286
下卷 清代卷
第十一章 關(guān)外疾風起 297
復仇者之火 298
馳來北馬多驕氣 306
第十二章 遼東之虎 317
蒙古愛情故事 318
永福宮的幸運兒 329
第十三章 入關(guān)?入關(guān)! 337
城頭變幻大王旗 338
普渡寺的陰影 346
新人新房新氣象 356
一樹梨花的凋謝 365
第十四章 盛世之基 375
皇帝成長日記 376
乾清門外立規(guī)矩 387
太和殿外平三藩 396
修復的風雅 407
第十五章 雍正亮劍 415
九子奪嫡見真龍 416
四爺?shù)男抡?429
園里宮內(nèi) 437
第十六章 后的盛世 445
乾隆朝之民族大不同 446
乾隆朝之后宮流年長 457
乾隆朝之文藝兩開花 465
第十七章 風起萍末 475
盛世危言,刺王殺駕 476
道光三十年的黃昏 486
第十八章 太后垂簾 495
小印新攜同道堂 496
宮廷內(nèi)外話同光 508
黃龍旗的降落 516
終章 文化殉節(jié)與皇城奧義 523
參考文獻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