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介紹:
本書是張煒二十多年來沉浸于古詩學的結(jié)晶。擇取王維、韓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隱唐代五位重要詩人,從歷史、哲學、詩學、美學、文學史和寫作學的角度,深入詩人不同的精神與藝術(shù)世界,打通古今,完成了現(xiàn)代時空下的一次深入綜合的觀照。所論充滿獨見,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洞悉力。比如在《王維二十五講》中,作家張煒著眼于大文學史觀,提出了大尺度和小尺度的詩學命題,對已有的文學史論構(gòu)成一定反撥!俄n愈二十三講》是對生命奇跡的贊嘆,可以視為一篇激情四射的美章。該篇揭去了貼在韓愈身上的諸多傳統(tǒng)標簽,還原其清新生動的面目。
如果說對韓愈是敬惜與深愛,對王維和白居易是清澈的辨析與洞察,對晚唐小李杜是喜賞與推重,對李商隱的無題詩則是尤其喜愛。本書中,每一位詩人都得到了復活,他們生氣勃勃地走到讀者面前,再次展現(xiàn)了作家張煒獨特的思想與藝術(shù)見解,以及精彩語言所折射出的光芒。
《唐代五詩人》是張煒先生第六部中國古典詩論,同為授課訂稿。先生原本打算完成《斑斕志》后暫停講授古代詩論,但聽者興猶未盡,意緒難平,于是即擇取唐代王維、韓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隱五位重要詩人。因為疫情不便集中面授,有的課程做了提前錄制。
全書自然分成了五個單元,于歷史、人性、哲學、詩學、美學、文學史和寫作學的角度,判析五位詩人,打通古今,完成了現(xiàn)代時空下的一次深入綜合的觀照。這種詮釋和研究具有開拓意義。像以往授課一樣,先生思維縝密,充滿獨見,有強大的說服力,使人每每有醍醐灌頂之快。這種樸素誠懇、回到常識和創(chuàng)作實境的治學方法,與掌握和處理繁富材料的能力結(jié)合一體,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洞悉力,故不唯不囿于成說,而是愈加直面文本。
在《王維二十五講》中,先生著眼于大文學史觀,提出了大尺度和小尺度的詩學命題,對已有的文學史論構(gòu)成一定反撥。王維在官場中的機會,與其藝術(shù)上的機會,說到底是一體的。淡漠,取消自己,平靜無為,反而有了另一種進取的可能。禪不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一個過程,是追求自我、自由的全部努力,包括后抵達的一個總和。如果僅僅將禪看成一種逃避、安靜、平淡,是片面而簡單的。我們由此可以追問詩人,只擇取了整個過程的前半段,只停留于某種形式之中,而沒有繼續(xù)向前,后并沒有抵達那種大自由,反而把它變成了另一種束縛;正是這種束縛,讓他完全舍棄了反抗和追究的欲望,走向一種稍稍廉價的消極。(《省略的方法》)
書中的每一位詩人都得到了復活,他們生氣勃勃地走到讀者面前。古代詩人成為一個個真實豐贍的個體,而不是被抽取和放大某種局部的扁平人物。《韓愈二十三講》是對生命奇跡的贊嘆,簡直可以視為一篇激情四射的美章,是古今兩條激越奔騰的生命大河的合流,是上承千載的知識人的精神接力。許多時候韓愈的確像個逞強好勝難以成熟的人,從青年到晚年,仿佛一直如此。他的痛與喊,因單純而動人,因清新直爽而更具審美價值。他的率性使他變成一個生命的風火輪,一路燃燒疾馳而去,留下了一道道燒灼的痕跡。該篇揭去了貼在韓愈身上的諸多傳統(tǒng)標簽,還原其清新生動的面目。先生與韓愈可謂文心相通,聲氣相投,理路同源,心靈互映。在先生眼中,韓愈是一位凌厲、率真、峻急、火熱的書生,是一個毫無城府的陽光大男孩,他的多趣與可愛自己并不知道,而蘇東坡多少是知道一點的。(《痛與喊》)
先生對韓愈的激賞,隨處透出靈犀相通的會意與快感:人性決定詩性,韓愈的急切、痛快和好辯,使他在對待一切事物,無論是情與景,人與事,都一概全力以赴,興致勃發(fā)。他在闡述事物的過程中一直加速度,有一種決戰(zhàn)的姿態(tài)。為了完成這種超常的表達,他必要尋找抵達極境的一些詞語,于是也就有了新奇的造句方式,無論是比喻還是描述,都要濃烈深切,絕不會淺淺劃過。(《酣暢淋漓》)
先生這樣談及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人甚至認為詩人由此詩而掌握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所以更具意義和價值。聽上去這種手法多么高明和玄妙,以至于需要一位如此杰出的天才詩人,于四十五歲之期、經(jīng)過漫長復雜的人生與藝術(shù)磨礪之后,才能掌握。掌握類似手法的古代詩人,據(jù)說還有杜甫等人?傊谶@些人眼里,只要是足夠杰出者,無論中外古今,一律都需要掌握這種手法。(《江上琵琶》)談到詩人的知足保和觀,先生說:我們常說的一些養(yǎng)生之道是有代價的,這與文章之道雖然不盡沖突,但沖突仍是存在的。超然忘我的養(yǎng)生方式,或可引起文氣的衰頹。許多時候這種超脫和純?nèi),也會誘發(fā)某種空寂單純之美,但仍舊不出大文章。(《養(yǎng)生與文頹》)可謂剝繭抽絲,層層剖析,直達人性的幽深。
如果說先生對韓愈是敬惜與深愛,對王維和白居易是清澈的辨析與洞察,對晚唐小李杜則是喜賞與推重。他將杜牧定格于青俊,大贊李商隱的錦瑟華麗,在推崇他們二人詩歌藝術(shù)的同時,又論及社會與人性的盲角、內(nèi)心的脆弱與矛盾。他敏銳地捕捉到杜牧作為宰相之孫,詩章之外的那些縱論天下大勢、社稷民生的文字,有一種自家人說話的急切和直接:這些都讓我們聯(lián)想到他的出身,想到血脈的力量,他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是明顯的,自青年時代就處于一種無位而謀的狀態(tài)。(《萬卷書滿堂》)先生的幽思常常能進入罕至之地,在《才子與盲弟》中說:仿佛上蒼要故意折煞這位雄心傲氣的曠世才俊,不僅為他設計了無比坎坷、充滿委屈的仕途,而且還讓一個同樣才華四溢的弟弟年輕致盲,讓其伴其左右,作為牽引。這樣就可使他的腳步愈發(fā)放緩,心氣愈加放低,小心呵護,不再分離。
先生對李商隱的無題詩喜愛到無以復加,并反對以傷感來論:這里唯有傷感二字或可商榷,它距離詩人似乎有些遙遠,是一種非常外在的,甚至是邊緣的淡淡色澤,核心部分實在是沉郁、悲痛和絕望。這些辭章由于別具一格的果斷、痛哀、敏捷和銳利,從而免除了同類詩章的感傷與呻吟。我們耳熟能詳?shù)哪切┥胍髦,在李商隱這里殊為少見。(《激憤與傷感》)在《生為幕府人》中,先生十分精辟獨到地分析了詩人的性格:他是一個情急做事之人,而不是一個隱忍等待之人。好像仕途之上一些必要的恪守與規(guī)律,在他來說還難以依從,這與唐代那些著名人物在同類職務上終得度過,然后迎來轉(zhuǎn)機的情況大不一樣;蛟S是詩人的幕府生涯過于順暢,兩相對比之下,使他更加不能忍受。結(jié)果就是一次又一次離朝,一次又一次入幕。 在《外有何物》中,先生提出一個為歷代研究者所忽略和輕視的問題,即李商隱年輕時曾發(fā)出的那句質(zhì)疑:孔氏于道德仁義外有何物?認為李商隱的得與失、長與短,命運的必然性,就多少顯露出來,并指出:就儒學與族群進步之間的關(guān)系,古今來討論無數(shù),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來,討論不僅是愈加深入,而且通向了現(xiàn)代主義的深處和高處。在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將正儒和偽儒加以區(qū)別,不能發(fā)掘古老儒學中的現(xiàn)代因素,不能發(fā)現(xiàn)在幾千年前諸種思想學說中,它是能接近現(xiàn)代的一種思維方式,可能也是一種偏頗。
從《讀〈詩經(jīng)〉》《〈楚辭〉筆記》《陶淵明的遺產(chǎn)》《也說李白與杜甫》《斑斕志》,到《唐代五詩人》,先生完成了個人的古典詩學體系,打開了一片絢爛的風景。正如前輩學者顧農(nóng)教授評論《陶淵明的遺產(chǎn)》所言:張煒先生此書高見甚多,勝義如云。好就好在書中多有通古今之變的見道之言。確為至論。真正的詩學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對接,而不單是字面的詮釋。先生重視挖掘個體生命的復雜品質(zhì),讓每個論題直取本源。比如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復古與現(xiàn)代性的關(guān)系、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區(qū)別、生命力與審美風格、狹義詩與廣義詩、詩意與詩的界限、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等等,這些甄別與界說皆有創(chuàng)見,可謂銳思灼見,對當下文學批評、寫作學與美學理論,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2021年3月7日濂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