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千年的中世紀被認為沒有創(chuàng)建什么重要思想,實際上,中世紀作為古希臘羅馬和近現(xiàn)代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不僅是社會史中重要的一段歷程,也是思想史上重要的一段歷程。近代哲學思想與中世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不論是繼承或是反叛。
本書以近80萬字的篇幅,系統(tǒng)地介紹、分析了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如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波納文德、鄧??司各脫、奧康等人的思想。本書在關注學術性的同時,也注重可讀性,文字曉暢易懂,因而本書不僅可為專業(yè)讀者所用,也適合非哲學專業(yè)的讀者閱讀。
適讀人群 :大中專院校師生 本書從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開始,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主要是哲學家——的思想,不但包括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鄧??司各脫、奧康等大家的思想,也包括相對而言不太知名但具重要性的一些思想家,如教父大巴希爾、偽名丹尼斯、蘇亞雷等的思想,此外還包括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里、馬西利奧,以及科學家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人的思想,共約40人。
本書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重視背景介紹,包括時代背景與個人生活背景,一個人的思想總是與時代以及個人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的,了解清楚這個對于了解其思想是很有幫助的。而且這樣的背景往往比較有趣味,可以減少純粹分析思想所產生的晦澀,且會增加可讀性。二是文筆比較通暢。哲學思想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而中世紀的思想更是以枯燥與晦澀聞名,因此缺乏可讀性。本書力圖避免這個缺點,以通暢的文筆、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思想家們的人生與思想,以使讀者們更好地理解之,同樣將增加作品的可讀性。三是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點突出。思想家們的思想一般而言都是相當豐富的,本書沒有全面但大而化之地講述這些思想,而是抓住重點,并且比較深入地分析這些重點的思想,使作品不但有廣度,也有一定的深度。
在講中世紀哲學之前,我要引用兩段話,分別是近代哲學史上的兩個大家赫爾德與盧梭說的。
赫爾德說:“每一個民族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類生活的一個階段,并成為另一個民族的準備階段。把這一觀點應用到西方歷史上,就意味著決不能把中世紀看作是最黑暗的野蠻時期。中世紀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發(fā)展階段。對于歷史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應該從它自身出發(fā)來加以理解!
盧梭說:“沒有信仰的哲學是錯誤的,因為它誤用了它所培養(yǎng)的理智,而且把它能夠理解的真理也拋棄了!
赫爾德在這里指出了中世紀的歷史意義,盧梭則指明了信仰對于哲學的意義,而中世紀哲學一個最根本的特點恰恰就在于它是一種有信仰的哲學。也許這就是中世紀哲學最大的特點與優(yōu)點。
說完這兩段話之后,我們開始來講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哲學對于我們而言稱得上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當然先是熟悉它的名字,并且也知道它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和宗教即基督教關系密切,甚至被稱為“神學”——關于神的學問,陌生指對它的具體內容陌生。
一直以來,中世紀哲學都稱得上是西方哲學中比較另類的,被從西方到中國的許多哲學家與著作忽視甚至蔑視,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與對中世紀整個的態(tài)度有關。
一直以來,中世紀被認為是西方文明的一個“黑暗世紀”,這是他們對于中世紀一個總的評價,這樣的評價無疑是貶義的,就像文藝復興是褒義的一樣。在西方人,主要是中世紀之后的文藝復興與近代時期的西方人看來,中世紀整個兒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西方的文化沒落了,從光輝燦爛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墮入了一片黑暗之中,這一片文明的暗夜就是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到來之后,西方文明才從黑暗重新走向光明。
我們甚至可以從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名字看出它們的貶義與褒義,中世紀意思就是“中間的世紀”,文藝復興意思就是“文學與藝術的復興”,這里的復興指的是復興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與藝術。這也就是說,對于西方人而言,中世紀只是一個中間的世紀、一個過渡性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偉大的古希臘羅馬文明衰落了;后來,這個中間的、過渡性的時期終于過去了,古希臘羅馬文明也終于復興,那就是文藝復興。
由于有了這樣的整體認識,其結果便自然而然地將中世紀的所有方面——從文學到藝術到哲學——都認為是黑暗一片,不值得學習與認識的。這就像中國古話所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文聘元,1992年、1995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分別獲得哲學學士、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直面人性——弗洛伊德傳》,作家出版社,1997年《西方哲學》(四卷),香港明窗出版社,2003年《話說西方》(十二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三重精彩——笛卡爾的人生、著作與思想》,商務印書館,2016年《地中海戰(zhàn)史》,商務印書館,2018年。
上卷:
前言
第一章 中世紀哲學導論
第二章 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之一:歷史大背景
第一節(jié) 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第二節(jié) 中世紀的來臨
第三節(jié) 中世紀的結束
第三章 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之二:猶太人簡史
第一節(jié) 以色列入的黃金時代
第二節(jié) “猶太人”的起源
第三節(jié) 混亂時代
第四節(jié) 帝國時代
第四章 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之三:基督教簡史
第一節(jié) 耶穌傳
第二節(jié) 保羅傳
第三節(jié) 基督教的誕生
第四節(jié) 苦難與勝利
第五節(jié) 十字架下的罪惡
第六節(jié) 基督教后事之一:第一次大分裂
第七節(jié) 基督教后事之二:第二次大分裂
第五章 中世紀哲學的三大先聲
第一節(jié) 柏拉圖的神學
第二節(jié) 亞里士多德的神學
第三節(jié) 新柏拉圖主義的神學
第六章 中世紀哲學的雛形:教父時期
第一節(jié) 早期的希臘教父
第二節(jié) 第一位拉丁教父德爾圖良
第三節(jié) 異端教父奧利金
第四節(jié) 尼撒的格里哥利
第五節(jié) 大巴希爾與《創(chuàng)世六日》
……
第七章 奧古斯丁的一生
第八章 奧古斯丁的思想
第九章 偽名丹尼斯
第十章 波埃修
第十一章 愛留根納
第十二章 走向經院哲學
第十三章 安瑟爾謨與經院哲學的興起
第十四章 走向鼎盛前的經院哲學
第十五章 伊斯蘭哲學與猶太哲學
第十六章 走進十三世紀:大學、修會與思潮
第十七章 “六翼天使博士”波納文德
下卷:
第十八章 圣人哲學家
第一節(jié) 大阿爾伯特及其思想
第二節(jié) “圣師”托馬斯·阿奎那
第三節(jié) 基督教哲學的最高權威
第十九章 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
第一節(jié) 哲學乃神學之婢女
第二節(jié) 理性與信仰
第三節(jié) 對世界的基本認識
第四節(jié) 對人的基本認識
第五節(jié) 上帝何以存在
第六節(jié) 論上帝本身
第七節(jié) 上帝如何創(chuàng)造萬物
第八節(jié) 人的靈魂與肉體
第九節(jié) 論知識
第十節(jié) 論道德與幸福
第十一節(jié) 論政治、政體與法律
第二十章 托馬斯·阿奎那和鄧·司各脫之間的三哲人
第一節(jié) “悲慘博士”羅吉爾·培根
第二節(jié) 羅馬的吉爾茲
第三節(jié) 關于教皇的權威
第四節(jié) “莊嚴博士”根特的亨利
第二十一章 “精微博士”鄧·司各脫
第一節(jié) 短暫、多謎而光輝的一生
第二節(jié) 論知識與存在
第三節(jié) 以“存在”為核心的形而上學知識
第四節(jié) 同一性
第五節(jié) 如何認識個體之物
第六節(jié) 對上帝及其存在的認識與證明
第七節(jié) 論靈魂與自由意志
第八節(jié) 論善與惡
……
第二十二章 沒落的世紀與沒落世紀的第一個哲學家
第二十三章 奧康——中世紀哲學的“掘墓者”
第二十四章 奧特庫爾的尼古拉
第二十五章 帕多瓦的馬西利奧
第二十六章 庫薩的尼古拉
第二十七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科學思想家
第二十八章 布魯諾及其思想
第二十九章 三位政治哲學家
第三十章 中世紀最后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蘇亞雷
尾聲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