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倫敦會特藏近代在華西人譯著西方科學類漢文書籍輯錄》10冊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倫敦會特藏近代在華西人譯著西方科學類漢文書籍輯錄》10冊

定  價:11500 元

        

  • 作者: 彭程 李靜
  • 出版時間:2020/10/1
  • ISBN:9787512041455
  • 出 版 社:線裝書局
  • 中圖法分類:Z826.11 
  • 頁碼: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16K
9
7
0
8
4
7
1
5
4
1
5
2
5
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非常重視非英文出版物的收藏,其中中文館藏就有近二十六萬冊,為南半球之冠。 在這些中文藏書中有一批特藏書籍,是十九世紀英國倫敦傳道會(簡稱倫敦會)所收藏的近代來華西人在華譯著出版的中文書籍,特別是涉及到西方哲學、天文、地理、代數(shù)、幾何,醫(yī)學等科學類書籍特別值得我們重視。 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shù)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其雖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來一直到當代的各種西方事物傳入中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shù)思想的傳入。而這批中文特藏譯著書籍時間跨度為1808年-1919年,恰恰為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西方人再度開始進入中國,并以各種媒介帶來西方的新知識的時間解點上。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由于中國當時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命運,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面的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知識傳入中國,影響非常廣泛。進入民國時期,由于對政治的不滿又進一步導致知識分子們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五四時期這種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一波的西學東漸,一直持續(xù)到當代而未止。盡管如此,縱觀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雖然經(jīng)歷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艱難探索和吸收過程,但畢竟使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大大加速,客觀上加快了清王朝滅亡的腳步,為中國早日推翻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奠定了基礎。但墨守成規(guī)、亦步亦趨的學習心理使中國的每一步學習都事倍功半,成效大打折扣。學習中的“一邊倒”現(xiàn)象和盲目照搬現(xiàn)象使中國的西學東漸走了許多彎路,學習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也是造成西學東漸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本譯著所涉及到的李善蘭和偉烈亞力合譯著作《代數(shù)學》、《談天》,前者為研究19世紀末西方數(shù)學傳播史提供文獻支持,首次在華引進了西方符號代數(shù)學內(nèi)容體系,并使中國傳統(tǒng)代數(shù)學的發(fā)展更具有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 當今我國數(shù)學方面許多專用名詞術(shù)語,仍然采用偉烈亞力那時的漢譯。而《談天》這部書所依底本是英國著名天文學家赫歇爾的名著《天文學綱要》1851年版本,介紹了當時西方最先進的天文理論。在學術(shù)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上遠高于以往輸入本文天文學的著作,一經(jīng)出版,即在晚清學術(shù)界引起震動,成為中國學人深研西方天文學的必讀之作。 本書還包括了美國來華傳教士瑪高溫于1851年譯著的《博物通書》,1853年譯著的《航海金針》、《博物通書》是最早介紹西方電磁學和西方電報知識的著作,敻邷卦谶@部著作中除了介紹電磁學及電報知識外,還專門設計出了一套中文電碼系統(tǒng),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套漢字電碼方案。而《航海金針》是國內(nèi)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氣象科技譯著,具有作為近代氣象學知識傳入中國的開端的意義。 合信是英國倫敦會在華廣州行醫(yī)傳教第一人,他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抵澳門,后在港澳行醫(yī)傳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與紀里士卑牧師來到廣州,次年開辦了惠愛醫(yī)院。他是最早在中國翻譯西醫(yī)西藥書籍的傳教士在此期間他譯著了《博物新編》第二集《天文論略》,介紹了哥白尼牛頓學說,并提到 1846 年新發(fā)現(xiàn)的海王星;推動了近代科技知識在中國的輸入和傳播,該書是中國近代科技史上最有影響的譯著。 西學對于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早期并不如西方的軍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資本主義式商品經(jīng)濟的傳入來得直接,但隨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漸增,逐漸在社會經(jīng)濟中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社會方面其中最大的影響便是由于晚清西學的優(yōu)勢逐漸超越中學,使得清政府必須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這使得傳統(tǒng)中最頂層的士階層,失去了其學而優(yōu)則仕的通道,其所掌握的傳統(tǒng)知識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同時晚清西方商戰(zhàn)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更加促成傳統(tǒng)四民社會秩序的瓦解。 本書所有資料文獻均來自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珍籍館藏,并由圖書館官方授權(quán)在中國影印出版。在此要特別感謝編委會在澳大利亞的委托代理人沈陽楊先生、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亞洲收藏館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李曉莉女士、鄭冰女士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李靜老師的大力協(xié)助及支持。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您的姓名   驗證碼: 圖片看不清?點擊重新得到驗證碼
留言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