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希帕時代》和《西格瑪時代》之后,本書作為收官之作,結束“四十年新聞攝影”系列三部曲。本書將主要涉及法國及國際上各大圖片社:黑星圖片社、聯(lián)系圖片社、孔特拉斯托圖片社、網絡攝影師圖片社、朦朧社、VII圖片社、VU'圖片社等。在這本白皮書中,75位著名攝影記者挑選了各自職業(yè)生涯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照片并附上了評論。這些照片或感人肺腑,或極富戲劇張力和震撼力,偶爾還有些滑稽,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它們跨越了幾十年的時光,見證了一個新聞攝影如日中天的時代,而今天,因特網和日新月異的傳播方式顛覆了新聞攝影的地位。書中對全世界新聞領域和圖片社知名人士的采訪,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段屬于法國新聞攝影的歷史,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圖片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
攝影師親自講述每張照片背后的故事
過去四十年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師,和前兩本一樣,在本書中同樣不得不僅僅選擇數(shù)量有限的攝影師的作品與讀者分享。比如第一個獲得羅伯特·卡帕金獎的女攝影師、身高僅僅1.52米的卡特琳·勒魯瓦因其“超凡的勇氣和作為”拍攝和記錄了無數(shù)張戰(zhàn)場的生動照片,贏得了所有戰(zhàn)士的尊重。第一批獲準進入智利的記者之一戴維·伯內特講述了自己如何在被官方限制的情況下意外獲得智利政變政治囚徒的照片。第一個拍攝艾滋病人的攝影師阿隆·賴寧格,他的照片在歐洲一些報刊和美國《生活》雜志上發(fā)表,引起了全世界對艾滋病狀況的注意。2012年度荷賽獎獲得者、英年早逝的攝影師雷米·奧什勒克拍攝了許多戰(zhàn)爭局勢的照片,他獲得的贊譽是他本人就是反駁“新聞攝影已死”*好的例子。為數(shù)不多的拍到奧薩馬·本·拉登藏身洞穴的攝影師之一阿蘭·布選擇了一張反穆巴拉克游行示威的照片講述自己的“一次革命”行動。這些攝影師或者前往戰(zhàn)場、或者關注某一類型的社會話題,有些照片是常年守候的結果,有些純屬意外。通過本書我們得以了解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
新聞攝影資深從業(yè)者的心路歷程和行業(yè)觀察
十位新聞攝影界的資深從業(yè)者與讀者分享了他們對該行業(yè)的歷史、發(fā)展、轉型的切身體驗和行業(yè)思考。比如多家新聞攝影社前社長米歇爾·波什撰長文回顧了一個世紀以來的新聞攝影圖片社,從20世紀30年代巴黎成為新聞攝影之都開始,二戰(zhàn)后新聞圖片社經歷了輝煌的三十年,迎來20世紀80—90年代新聞攝影的鼎盛時期,除了三大主要圖片社的鼎足之勢,也涌現(xiàn)了許多小型的圖片社。伽瑪圖片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雷蒙·德帕東講述了自己如何從一名農場工人成為攝影師的經歷。VU’圖片社、VU’畫廊創(chuàng)始人克里斯蒂安·科若勒提出了圖片社是“攝影師的圖片社而非照片的圖片社”的重要觀點,并分享了如何成功將圖片社轉型為攝影主題的盈利性畫廊。狗仔之王、記者丹尼爾·安杰利,開啟了“人物”攝影的主題方向。《費加羅》雜志圖片主編西里爾·德魯埃對過去十年新聞攝影所發(fā)生的變化做了一定的分析。zui后,本書的主編者米歇爾·賽邦也談論了該書的編輯歷程和對新聞攝影的未來思考,作為對本系列書的總結。這些業(yè)內人士的分享帶給讀者除了圖片之外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震撼心靈的75張照片見證當代歷史的關鍵時刻
越南戰(zhàn)爭、兩伊戰(zhàn)爭、柏林墻的倒塌、艾滋病、海灣戰(zhàn)爭、盧旺達大屠殺、俄羅斯出兵車臣、中國三峽大壩動工、 “911”事件、巴以沖突、伊拉克戰(zhàn)爭、蘭佩杜薩島非法移民問、敘利亞沖突、烏克蘭獨立廣場抗議活動……見證世界歷史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有這些攝影師的存在。
從凡爾賽到奇跡宮
十多年以來,人們拉長著臉用陰森的語調聲稱新聞攝影已瀕臨沒落,而通過隨處可見的長篇累牘的官方報告(這些報告并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論調,說它即將死去,甚至還有人說它已經死了,跟“3A”一起走進了墳墓,就像死在暴君沙達納帕路斯祭壇上的奴隸和寵臣們一樣。
新聞攝影是有深度的,也是一個……奇跡!新聞攝影在繼續(xù)發(fā)展,每年的9 月份人們還為之齊聚佩皮尼昂(Perpignan),在這里,一位國王組織了一場盛大的新聞攝影節(jié)。每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都會頒發(fā)一些著名獎項,獲獎者將收獲相當?shù)拿襟w影響力。新聞攝影也在尋求其他的發(fā)展途徑。通過謹慎的冒險,在藝術市場的偏門領域,偶爾會取得商業(yè)性的成功,甚至略有成就;在眾多書商的美術類書籍排行榜上,新聞攝影書籍戰(zhàn)勝了關于文藝復興畫家或者關于阿茲特克陶器的書籍。而值得強調的是,盡管新聞攝影面對諸多困難和考驗,尤其是出版業(yè)普遍面臨危機,盡管雜志社犯了減少圖片報道數(shù)量這一自殺式的錯誤,以致影響了雜志質量,因而使得越來越多的讀者大失所望……盡管受到大環(huán)境帶來的惡劣影響,預算也被出版商不斷削減,攝影這一職業(yè)仍然創(chuàng)造了它的偉大時代。是的—讓我們大聲喊出這句“是的!”—是的,新聞攝影是一項有前途的了不起的職業(yè)。
因為我們首先要相信出版社的老板們(我們可以理解成所有者)最終能夠理解這一點,即他們的利益在于出版最優(yōu)秀的雜志,來留住越來越挑剔的讀者或者吸引到新的讀者——也就是說,年輕人——他們往往比原本的讀者更挑剔。而他們最終也會明白,圖片是“優(yōu)秀雜志”的組成部分,與文本同等重要。
因為數(shù)字化技術顛覆了紙的地位,卻并未毀滅后者,而由于數(shù)字化首先涉及的是一塊屏幕,也就是一種比紙張更能突出圖片價值的載體,它如同電影一樣,運用燈光和照明,使圖片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作品。屏幕,對攝影來說,是一個珠寶盒。
如果說這個因數(shù)字化而誕生的全新經濟體目前還沒有找到它合適的運作模式,如果攝影師們以及撰寫稿件的記者們要承擔相應費用(這是很可恥的,意味著他們薪水微薄),有一天,這一經濟體必然會找到平衡點,然后帶來效益,這對所有的參與主體而言都將是有利的,而首先受益的,自然是那些攝影師們。
最后,也是尤其重要的,是因為有許多剛剛從事這個職業(yè)的年輕人—就是人們說的“從事神圣的職業(yè)”—這些年輕人,并未經歷過新聞攝影輝煌的三十年,沒有保持和延續(xù)越南戰(zhàn)爭以及其他殖民地戰(zhàn)爭時期的狂熱和傳奇,這些戰(zhàn)爭年代充滿了各種趣聞軼事和慘痛悲;因為存在著這樣為數(shù)眾多的年輕男女,這些年輕男女都具有才華和勇氣,不吝冒生命危險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從而勉強算是帶來了某種全國性的熱情,雖然這種依靠矯揉造作的同情支撐起來的熱情就像發(fā)脹的蛋奶酥一樣;因為這些年輕男女在繼續(xù)前進,重新啟程,不斷戰(zhàn)斗。
因為這個時代屬于努爾圖片社、麥歐普圖片社、帕諾斯圖片社、朦朧社、VII 圖片社……以及其他歷史更悠久且依舊鮮活的圖片社,VU’圖片社、宇宙圖片社或總有一席之地的馬格南圖片社,因為當代的攝影記者們,不管是受雇于蓋蒂圖片社、法新社、美聯(lián)社、路透社或是完全獨立工作,他們都掌握著一個未來—他們自己的未來,以及一份職業(yè)—他們自己的職業(yè),而他們對自己擁有的這一切深信不疑。
冒險還在繼續(xù)。
2014 年6 月21 日,巴黎
阿蘭·熱內斯塔爾(Alain Genestar)
著者簡介
米歇爾·賽邦(Michel Setboun),法國著名戰(zhàn)地攝影師。1978年開始攝影生涯。他因為拍攝 1979年伊朗革命而知名,之后又對阿富汗戰(zhàn)爭、兩伊戰(zhàn)爭等進行了報道。 曾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米歇爾·賽邦,至今體內還留著一顆子彈。20世紀90年代起,米歇爾·賽邦就開始著手一項更宏大的計劃——拍攝城市。到 1991年,他脫離圖片社成為獨立攝影師之后,城市題材就成為他的shou選目標。米歇爾·賽邦是一個極其勤奮的攝影師,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拍照,因此也相當高產。2000年以后,他出版的各類城市主題的攝影集不下六部,包括《蒙古,無垠的夢境》《紐約眩暈》《開羅的復興》,以及三部巴黎主題的作品(《巴黎—夜光盒》《從鐘樓上看巴黎》《漫步巴黎》)等。
瑪麗·庫贊(Marie Cousin),曾作為法國自由撰稿人、記者,與多家法國新聞雜志保持合作關系,是法國社會新聞和國際新聞方面的專家。曾與米歇爾·賽邦合作編寫《四十年新聞攝影:西格瑪時代》等書。
譯者簡介
何婕遠, 2017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獲得法語碩士學位,自由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