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花朵,殘破的外衣
如果硬要在人類的全部歷史中尋找一家能兼容百家的思想學說,道家是當然之選。這并非因道家歷史悠長、文獻豐富、聲譽卓著,而實乃道家所推崇的道,才是天下萬有的唯一真正皈依者。
一般說來,人們心目中的道家,既完整,又不完整。說完整,人們畢竟還是說過道家就是黃老學說,或老莊學說;說不完整,人們畢竟只是說過道家就是黃老學說,或老莊學說。要是某天人們終于一說道家就不言自明指的是黃老莊學說,道家就完整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欲定不定的文化現象呢?這是因為,當“黃老”一詞固定使用時,莊子學說尚未成顯學。而當莊子學說已成顯學時,“黃老”一詞就蛻變成了“老莊”。原本好好的“黃老學說”怎么就在歷史的長河里蛻變?yōu)椤袄锨f學說”了呢?思來想去,原因應只有一個,那就是老子和莊子都有實實在在的可見文本,他們的思想可觸可摸、可注可解,而黃帝,則似乎只是傳說,他沒有類似《老子》和《莊子》的《黃帝》,盡管同期他也有為世人所知的《黃帝內經》,但那畢竟是醫(yī)書,而非道書。歷史總愛捉迷藏。黃帝其實是有《黃帝》的,歷史把它藏到了什么地方,我們開始不得而知,后來就知道了,歷史把它藏到了馬王堆的墓葬里。
正如秦始皇無論怎么都不想他的陵墓被發(fā)掘,但終究都會被發(fā)掘,馬王堆的主人再怎么不想他的陵墓被發(fā)掘,但終究還是被發(fā)掘。其實,仔細揣摩秦始皇的真實意圖,他應該是渴望自己的陵墓被發(fā)掘的,只是要在它應該被發(fā)掘的時候被發(fā)掘,唯其如此,他的雄才偉略無論生前還是死后才會被萬世景仰,因為他本身就一直在追求千秋萬世。同理,仔細揣摩馬王堆陵墓主人的真實意圖,他應該同樣渴望自己的陵墓被發(fā)掘,也是要在它應該被發(fā)掘的時候被發(fā)
掘。也唯其如此,他處心積慮埋下的陪葬品才有現世意義,也只有通過這一種手段方能使他獲得萬世英名。事實證明,夢想還是很有價值的,即便是死后的夢想。1973年,《黃帝》神跡般地從馬王堆出土了,雖然身披的是一件殘破的外衣,但內藏的卻是一束思想的花朵。
大自然從來就沒有任何花朵只為某個特定群體綻放,它總是無差別地向任何人展現自己的美。思想的花朵更應如此,因為思想是人的產物,人被造為萬物之靈。在人類一切的思想花朵中,尤以道家的“道通為一”思想最為徹底,也最為純粹。而真正的道家,實質是由《黃帝》《老子》和《莊子》鼎足而立所形成的完美整體。如果這個完美的整體就如完美的花朵,其自身就必定要存在巨大的差異,則《老子》是一朵宇宙之花,《莊子》是一朵社會之花,《黃帝》是一朵政治之花。宇宙之花美在“天人合一”,社會之花美在“自適適人”,政治之花美在“天下一家”!疤煜乱患摇笔冀K是一種政治運動,一種人類作為整體的政治運動。這種運動無論以何種形式、何種節(jié)律在何種程度上展開,始終離不開某些基本要素。
“天下一家”離不開觀念可一。觀念如何才能可一?《黃帝》之《道原第二六》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夫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一以正奇。抱道執(zhí)度,天下可一也!
“天下一家”離不開法律法規(guī)。法律法規(guī)依據在哪?《黃帝》之《道法第一》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zhí)道者,法生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天下一家”離不開帝王之道。帝王之道究竟如何?《黃帝》之《六分第四》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王天下者,輕土而重士,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知,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道,身貴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則之。唯王者能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天下一家”離不開主臣關系。主臣關系如何合道?《黃帝》之《六分第四》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主得位臣輻屬則國王。”“天下一家”離不開人己關系。人己關系如何終結?《黃帝》之《道稱第二五》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以人之自為,不以人之為己也!
“天下一家”離不開個人修為。個人修為如何化境?《黃帝》之《前道第二一》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君子卑身以從道,知以辯之,強以行之,貴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時!
“天下一家”離不開識人用人。識人用人何以科學?《黃帝》之《行守第二二》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有人將來,唯目瞻之。言之一,行之一,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巸,得而勿以。有一言,無一行,謂之誣。”
“天下一家”離不開成功尺度。成功尺度如何判定?《黃帝》之《形名第八》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功溢于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無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
“天下一家”離不開利益得失。利益得失如何考量?《黃帝》之《亡論第七》開出了這樣的思想花朵:“昧天下之利者,受天下之患。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
大自然不喜歡孤單,它總是以類造物,《黃帝》類似的思想花朵可構成一片思想花海,不但好看,而且好用。好看又好用的《黃帝》其實是美容后的結果,它出生時應該是國色天姿,但當它掉落凡塵數百年之后,又被埋于墓葬上千年,待重見天日時,它無可避免地被披上了一件殘破的外衣,以至于今日如果不對它進行一番精心的梳妝打扮,就幾乎無法辨識出它的廬山真面目,更無法與它進行心靈對話。
《老子》遭受過與《黃帝》幾乎同樣的命運,也曾掉落凡塵數百年之后,又被埋于墓葬上千年。只是,《老子》因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名頭,愛之戀之者星數,為它梳妝打扮的人自然多之又多。《黃帝》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雖然黃帝有比老子更高的名頭,尊享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美譽,但更高,未必更響;又或者說,更高,未必更被愛。正因此,有心為《黃帝》梳妝打扮的人少之又少,幾近于無。再遠的路總有人試圖去走,再高的山總有人試圖去攀,哪怕困在途中,死在路上,因為上帝總喜歡為自己創(chuàng)生一些追隨他的圣徒。
《黃帝》殘破的外衣,首先表現在帽子,也即書名的殘破上。好的帽子不在高端大氣,而在恰如其分。比如,《老子》和《莊子》這樣的帽子相對老子和莊子來說就恰如其分,而看上去高端大氣的《道德經》和《南華經》就有點讓人莫名所以。同理,自《黃帝》出土以來,總有人試圖將之署名為《黃帝四經》,好像一部古書如果不帶上一個“經”字,就算不上經典。其實,經典不經典從來都不由書的名字所決定,定然得由書的價值所決定。況且,如果《黃帝》的帽子是《黃帝四經》,則因為“四”這個定數,就造成了章節(jié)名稱上的很大麻煩。比如,所謂的“四經”也即“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個部分,它們其實并未有獨自的經義或風格。況且,“十六經”本身并沒有十六經,只有十四或十五經,于是導致有人認為是“十大經”?扇绻恰笆蠼洝保瑒t小標題明明有十四個(“十五經”沒有標題),這又導致有人強行將“十大”解讀為約數以自圓其說。所以,解決類似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將所謂的“四經”合而為一,正如《隋書·經籍志》的《道經部》所說:“《黃帝》四篇,《老子》兩篇。”
《黃帝》殘破的外衣,其次表現在領章,也即各章標題的殘破上。好的經文標題,不僅要跟經文的正文有內在聯(lián)系,更要古色古香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墒,《黃帝四經》的標題,無論“四經”本身的標題,還是“四經”標題之下的次級標題,形式上普遍參差不齊,內容上嚴重文不對題,就更別說至善至美了。就標題參差不齊來說,根據《黃帝》整書標題所顯示的整體風格,它的全部標題應該都是由兩字構成。但不知何故,有些成了一字標題,比如原第六章的“論”和原第十一章的“觀”等。事實上,如果單從字面看,“論”和“觀”因為含義太過寬泛,顯而易見是無法構成標題的。有些成了三字標題,比如第十六章的“雌雄節(jié)”,“節(jié)”字完全可以省去,省去后的經文不僅其含義沒有任何丟失,其形式也能保持整齊美觀。就文不對題來說,有些標題真的莫名其妙,比如原第五章的“四度”和原第八章的“論約”等。這些現象對于追求完美的經書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對比《莊子》《逍遙游》《齊物論》《大宗師》《應帝王》等至善至美標題,不言自明。這顯然不是《黃帝》一書原著者的本意,不論原著者是不是黃帝本人,因為沒有不在意美感的思想大家。人世間的一切不對不好,都終將有人為之獻身,盡管獻身者極大可能招致罵名。但既然是獻身,當然就只在乎實而不會在乎名,正如大圣莊子所說:“名者,實之賓也!北緯窃诔浞肿鹬卦枷雽嵸|的基礎之上,對每個標題進行審視,并冠以序號,以便查找,一如《老子》之分為81章。
《黃帝》殘破的外衣,最后尤其嚴重地表現在衣服作為整體無所不在的被撕裂、被折疊和被補丁上,其中的錯、亂、雜、漏、重、別、缺、失、妄、冗等無所不在,數不勝數,以致經書該有的垂順感完全喪失,幾乎到了不正本清源就無法正常閱讀的地步,這極大程度地導致了道家鼎足之一的經書《黃帝》其閱讀體驗遠遠不及《老子》和《莊子》,這又進一步嚴重影響到了《黃帝》的傳播度,使得這朵原本璀璨的思想花朵無法被人民大眾所廣泛欣賞和接受。
鑒于這類殘破幾乎無所不在,這里就不舉例列舉了,正文都有詳細而明確的論述,這就要求本書讀者抱有極大的耐心,并對書中因此而產生的無可避免的錯漏予以寬諒。
本書經文原文的底本為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
曾品元
2020年02月02日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