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psychology)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許多心理是通過自然進化而來的。而文化心理學(廣義的,包括跨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又表明,人的一些心理是在文化中生成的。合言之,人心是自然與文化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以文化生成人心為例,現(xiàn)有研究已表明,文化對人的影響至少表現(xiàn)在四個層次上:(1)文化對人們可觀察的外在物品(observableartifacts)的影響,如不同文化里人們的建筑、服飾、飲食、語言(文字)等各不相同;(2)文化對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不同文化下人們的行為方式有差異;(3)文化對制度(含習俗)的影響,不同文化下人們建構(gòu)出不同的制度,形成不同的習俗;(4)文化對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values)、思維方式和潛在假設(underlyingassumptions)等的影響,這種影響雖往往是無意識的,卻是文化影響的最高層次,決定著人們的知覺、思維過程、情感、價值觀乃至行為方式(侯玉波,朱瀅,2002)。所以,據(jù)《晏子春秋》卷六《內(nèi)篇雜下·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第十》記載,晏子曾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湯化,2011,p.403)從文化心理學角度看,這段話形象地闡明了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重要影響。
既然人心是自然與文化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那么,人的心理至少有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機制:一是心理的自然機制,主要包括心理的生理機制和心理的普適性結(jié)構(gòu)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等內(nèi)容。它主要通過生物進化形成,具有較大的文化普適性(culturaluniversality),不同文化中的人的心理多具有相似的自然機制。二是心理的文化機制,主要包括人的社會心理機制(如自我、品德或價值觀與人格等)和審美心理機制等內(nèi)容。它主要通過文化積淀慢慢形成,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性,不同的文化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心理機制。同時,人的心理既有事實(如心理的客觀規(guī)律)或客觀的一面,也有價值(如價值觀與理想人格等)或主觀的一面。心理的自然機制和心理的事實層面主要依靠生理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等路徑尋求解決,心理的文化機制和心理的價值層面主要依靠文化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等路徑尋求解決。例如,歐美國家的民眾(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華裔除外)少有戀家情結(jié),也不看重孝道,但歐美國家的民眾多有信仰基督教的傳統(tǒng),美國甚至還在其目前流通的紙幣背面印上“INGOD WETRUST”(我們信仰上帝)一語。與歐美人不同,多數(shù)中國人雖無基督教信仰(甚至無任何宗教信仰),但自古至今都有濃厚的戀家情結(jié),而且看重孝道。中國人與歐美人之間存在的這種心理和行為上的差異,必須通過文化心理學的路徑來解釋才妥當(汪鳳炎,鄭紅,2015b,pp.1 3)。
正由于人的心理既有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機制,又兼有事實與價值,這使得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兼具自然性(如生物性)和人文社會性,所以,心理學本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雙重屬性的中間科學(潘菽,1987,pp.176 178)。與此相吻合,當今世界心理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兩種明顯趨勢:一是向腦內(nèi)發(fā)展,想方設法打開大腦這個“黑箱子”。概括地說,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研究儀器得到不斷改進,大量高、精、尖儀器不斷被制造出來。這些儀器的出現(xiàn),又促進了眼動儀、事件相關電位(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術的不斷成熟,為心理學研究者逐步揭開大腦這個“黑箱子”提供了技術支持。進入21世紀后,認知神經(jīng)科學如火如荼地發(fā)展起來。伴隨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興起,越來越多具備生理學、生物學、醫(yī)學、計算機科學、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心理學研究者匯聚一堂,采用多學科的方法探索心理的生理機制問題。二是向腦外發(fā)展,千方百計解開彌漫在人的心理與行為之中的“文化謎團”。簡要地說,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人們往來世界各地變得越來越便捷,整個地球變成“地球村”。在“地球村”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圈間的人際交往變得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人們掌握一定的文化心理學知識,以便自己能更方便、更妥當?shù)嘏c來自不同文化圈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不至于因不熟悉對方的文化心理而“犯忌”。正由于此,越來越多具備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心理學研究者匯聚一堂,采用多學科的方法探索心理的文化機制問題。
對中國心理學而言,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的意義遠不止于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敝袊鴼v史悠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實。要科學揭示中國人精神家園的豐富內(nèi)涵,要充分發(fā)揮中國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都必須加強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同時,不但漢字里蘊含豐富的心理學思想(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專門的研究方法———汪氏語義分析法),而且中國歷代都有一些學人對人心問題進行過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提出過大量至今看來仍有見地的心理學思想。這樣,若舍棄小科學觀和小心理學觀,秉持大科學觀和大心理學觀(汪鳳炎,2008,pp.26 31),一方面,可以化解“艾氏緊箍咒”———艾賓浩斯(H.Ebbinghaus)聲稱的“心理學有一長期的過去,但僅有一短期的歷史”(E.G.波林,1981,p.ii)———給中國文化心理學帶來的障礙(汪鳳炎,2014a);另一方面,以此來觀照中國文化,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厚重的心理學這一事實。而且,由于這些心理學思想是在中國漫長的社會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和累積起來的,不僅時間跨度大,覆蓋了中國人心理特質(zhì)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的全部時間,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中土生土長的心理學,符合中國人的哲學傳統(tǒng)和思維習慣,能真正反映中國人心理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而且它自成體系,有自己的范疇、理論和概念等,其中雖然有些內(nèi)容反映了人類心理的共性,但也
有一些內(nèi)容明顯區(qū)別于西方心理學思想。這些心理學思想最能反映出中國文化因素對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因此,系統(tǒng)而深入地研究它們,不但有助于了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已具備了解人類心理的方法、解釋人類心理的理論和影響人類心理的手段(葛魯嘉,1995,p.266;汪鳳炎,1996)。從“科學”是指“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知識體系”這一角度看(羅竹風,1997,p.4749),可以將其命名為中國文化心理學,以此區(qū)別于其他文化中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心理學,特別是在西方文化里發(fā)展起來的心理學。
這樣,當代中國心理學工作者在研究中國人尤其是當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時,若能同時兼顧心理學與中國文化兩個研究視角,便是從縱貫的歷史觀點來研究當代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最好手段,并且能縱觀各個歷史階段內(nèi)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間的具體關系(楊國樞,1993)。而且,這樣做最易發(fā)現(xiàn)中國人與西方人心理的同與異,從而有利于研究者根據(jù)中國國情來修改外國心理學研究者提出的理論或創(chuàng)立新的理論,這不但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心理學”(而不是外國尤其是西方心理學在中國之義)的有效途徑之一,不但能增強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意識與民族自信心,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融會中外心理學思想之長的心理學研究者,不但有助于心理學更加貼近日常生活進而增強心理學的生命力(汪鳳炎,鄭紅,2015b,pp.1 12),而且能幫助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心理學成為一種“普遍有效”的科學。正如美國跨文化心理學家特安迪斯(H.C.Triandis)所說:
在得到中國的資料之前,心理學不可能成為一門普遍有效的科學,因為中國人口占了人類很大的比例,對跨文化心理學來說,中國能夠在新的背景下重新審察心理學的成果。在這樣做時,中國的心理學家應該告訴西方的同行,哪些概念、量度、文化歷史因素可以修正以前的心理學成果。(萬明鋼,1996,p.7)
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有如此多的重要意義,而現(xiàn)在又恰逢國家重視中國文化建設的良好時機。在此大背景下,我們計劃組織國內(nèi)一批有志于推動中國文化心理學發(fā)展的學者,撰寫并出版國內(nèi)首套(可能也是世界首套)以“中國文化心理學”為名的系列圖書,以期推動“新體新用”式中國特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建設。“新體”指通過詮釋、轉(zhuǎn)換和創(chuàng)新,將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精髓與西方心理學和蘇俄心理學的精髓融會貫通起來,從而產(chǎn)生融合中西心理學精髓的心理學新學科體系,就如歷史上的中國學人將中國儒家文化的精義與外來的佛教文化的精義相融
通,從而生成宋明理學這個新知識體系一般!靶掠谩敝笗a(chǎn)生新的功用,也就是說,中國學人一旦建立起這種心理學的新學科體系,必能在推動世界心理學又好又快發(fā)展和增進中國人乃至人類的幸福生活等方面有一番新的作為(汪鳳炎,鄭紅,2015b,p.2)。
整套叢書主要包括三種研究類型:一是“以發(fā)現(xiàn)、梳理與詮釋為主型”。它指先尋找并發(fā)現(xiàn)中國先賢提出的心理學精義思想(一般蘊含在先賢創(chuàng)造的實物文化與制度文化里),通過細致梳理,盡量用現(xiàn)代心理學的學術規(guī)范與術語(也適當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概念)加以詮釋,使之得到更好的傳承。這類論著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中國文化心理學中“有什么”;其目的主要是摸清家底,看看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到底蘊含哪些既有歷史價值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心理學思想(汪鳳炎,鄭紅,2011,pp.30 31)。二是“以建構(gòu)或創(chuàng)新為主型”。它指研究者通過妥善汲取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義思想,并適當汲取外國尤其是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的精義思想,再結(jié)合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國情以及當代世界心理學(尤其是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力圖通過帶有濃厚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逐漸建構(gòu)出一批既具原創(chuàng)性又符合中國文化規(guī)律的心理學成果。這類論著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中國文化心理學能“成什么”;它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增加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深度,最終建成完全吻合中國文化特質(zhì)的中國心理學,以提高中國心理學在世界心理學大家庭中的學術地位(汪鳳炎,鄭紅,2011,pp.33 34)。三是混合型。它指兼用“發(fā)現(xiàn)、梳理與詮釋”和“建構(gòu)或創(chuàng)新”兩種研究方式,并且運用這兩種研究方式獲得的成果在篇幅上大體相當。如果“發(fā)現(xiàn)、梳理與詮釋”型研究在一本書中占絕大多數(shù)篇幅(60%以上),則歸為“以發(fā)現(xiàn)、梳理與詮釋為主型”;假若“建構(gòu)或創(chuàng)新”型研究在一本書中占絕大多數(shù)篇幅(60%以上),則歸為“以建構(gòu)或創(chuàng)新為主型”。
為了做到按中國文化本來面貌梳理和詮釋中國文化心理學,建構(gòu)符合中國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并能合理解釋中國人心理與行為規(guī)律的心理學理論,而不是以外國尤其是西方心理學理論體系為參照來“篩選”或“解說”中國文化心理學,或者將一部中國文化心理學簡單地寫成外國尤其是西方心理學在中國的引入與傳播史,本叢書計劃從“心理學+中國文化”的角度進行撰寫。同時,為了保證整套叢書旨趣一致與高質(zhì)量,研究者制定了相應的評斷標準。這個標準是:研究成果是否有助于準確描述、解釋、理解或預測(當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方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就屬于中國文化心理學領域質(zhì)量頗佳的論著,就可列入本叢書,否則就不能列入本叢書。
為了便于操作,在衡量某部書稿的旨趣是否合乎本叢書的要求時,主要采取以下三種做法:一是與生活于中國文化圈的多數(shù)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相比較,看二者的一致性程度。如果一部心理學書稿的主體內(nèi)容與生活在中國文化圈內(nèi)多數(shù)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存在高度一致,那么,這項研究就是深入中國文化的。二是與中國文化心理學領域(擴言之,包括中國哲學、中國文化學與中國社會學等領域)公認做得好的研究相比,看二者所得結(jié)果的一致性程度。假若一部心理學書稿的主體內(nèi)容與在中國文化心理學領域公認做得好的研究成果存在高度一致,那么,這項研究就是深入中國文化的。三是與廣泛流行于中國文化內(nèi)部的經(jīng)典語錄、格言、諺語、俚語、俗語或口頭禪相比,看彼此之間的吻合程度。假若一部心理學書稿的主體內(nèi)容與廣泛流行于中國文化內(nèi)部的經(jīng)典語錄、格言、諺語、俚語、俗語或口頭禪之間有較高的吻合程度,那么,這項比較研究就是深入中國文化的(汪鳳炎,鄭紅,2011,pp.43 44)。
在書稿的旨趣合乎本叢書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衡量其質(zhì)量的高低。具體的做法是看書稿是否“新”以及“新”的程度。從性質(zhì)上看,這個“新”主要包括以下六種:(1)主題新。指找到一個全新的研究主題。(2)視角新。指用新視角來提出(新)問題,審視(新)問(新)問題,或者用新視角來詮釋已有文本或材料。(3)論點新。指提出前人未見的新論點。若能提出或概括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據(jù)的系統(tǒng)新理論或系列新概念,那就屬于上乘作品。(4)方法、研究范式、實驗設計或研究工具新。指使用與前人不一樣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實驗設計或研究工具。若能提出全新且有實用價值的科學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實驗設計,設計或研制出嶄新的科研工具,或?qū)υ蟹椒、研究范式、實驗設計或研究工具作大幅度的改善,那就屬于上乘作品。(5)論據(jù)新。指找到前人未發(fā)現(xiàn)的新證據(jù)。有價值的新證據(jù)越多,作品的質(zhì)量就越高。(6)結(jié)構(gòu)新。指用不同于前人的結(jié)構(gòu)來組織材料。碳與鉆石只是結(jié)構(gòu)不同,形態(tài)卻天差地別,由此不難看出結(jié)構(gòu)新的價值。因此,如果一篇論文或一部論著的結(jié)構(gòu)越新穎,并且按此新結(jié)構(gòu)組織的知識體系有利于閱讀和知識的傳播,其質(zhì)量就越高。
從“新”的類型上看,一部書稿至少要具備這六個“新”中的一種。從“新”的程度上講,一部書稿在初出版時,其內(nèi)容較之同類著作或相關著作,至少要有50%以上的“新”;在出修訂版時,至少要修訂其中10%以上的篇幅;在出增訂本時,至少要更新30%以上的篇幅。否則,就不值得出修訂版或增訂本。根據(jù)上述要求,叢書主編將針對每部書稿的具體情況,聘請專家進行匿名審讀,符合要求者才列入本叢書正式出版。
本叢書正文中的引文和文末參考文獻的格式基本參照APA 格式呈現(xiàn)。同時,本叢書采取開放的體系,成熟一本出版一本。為此,從2013年開始,計劃用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套叢書。叢書每出版新著作或修訂已出版著作都會在書中標注已出版著作的名稱和作者等信息,方便讀者檢索。當本叢書最后一部論著完成時,叢書就有“全家!绷。
本叢書從構(gòu)思到出版,承蒙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這之中,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謝冬華先生與王佳悅女士付出了大量心血。又承蒙每部論著作者所在單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了中國心理學界多位先生與同仁,以及南京師范大學的校、院領導與諸位同事長期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謹向所有關心和幫助“中國文化心理學叢書”的學界前輩、領導、教師、同仁、朋友、同學和親人致以衷心的感謝!據(jù)《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指商朝的開國帝王成湯,“盤銘”指刻在商湯所用臉盆上用來警誡自己的
箴言。整句箴言的意思是:假若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間斷地更新?鬃拥摹皽毓识隆保ā墩撜Z·為政》)也是中國讀書人的座右銘。可見,中國本有推崇創(chuàng)新、鼓勵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這是中國文化歷久彌新的內(nèi)在動力之一。所以,我一直堅信,只要我們每一位心理學研究者都能做到胸懷中國文化,并能不斷銳意進取,中國的心理學事業(yè)定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空!
汪鳳炎
2013年4月2日第一稿
2019年2月15日修訂
于南京之日新齋
第一章 中國人的重報心態(tài)........1
一、關于“報”的一般問題........2
二、報恩........32
三、報仇........54
四、報應........71
第二章 中國人的孝道心理觀........75
一、孝道的內(nèi)涵........76
二、孝道的類型與運行機制........81
三、孝道的具體內(nèi)容........94
四、中國人為什么推崇孝道........104
五、孝道的演化........122
六、對當代中國人理性看待孝道的啟示........131
第三章 中國人的情結(jié)........137
一、中國人的戀家情結(jié)........139
二、中國人的田園情結(jié)........156
三、中國人的團圓情結(jié)........163
四、中國人的游俠情結(jié)........166
五、中國人的戀權情結(jié)........168
六、中國人的戀錢情結(jié)........189
七、中國人的大同情結(jié)........195
第四章 中國人的迷信心理與行為及對策........202
一、中國人迷信心理與行為的起源........202
二、中國人迷信心理與行為的類型........208
三、破除迷信心理與行為的對策........237
第五章 中國人的崇拜心理與行為........242
一、中國人的圖騰崇拜........243
二、中國人的鬼神崇拜........271
三、中國人的祖先崇拜........279
四、中國人的顏色崇拜........284
五、中國人的數(shù)字崇拜........294
六、中國人的權威崇拜........300
第六章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316
一、七種經(jīng)典的中式思維方式........317
二、經(jīng)典中式思維方式的先天不足........414
三、對當代中國人完善思維方式的思考........422
參考文獻........434
附錄 《三維孝道量表》(Three-Dimensional Filial Piety Scale,TDFPS)(中英文對照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