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全十卷中的出師之卷和五丈原之卷。出師之卷:劉備在成都稱帝后,出兵討伐東吳,戰(zhàn)敗,退回白帝城。后病逝,太子劉禪繼位。諸葛亮上《出師表》,勸諫幼主盡心治國,并表達自己出兵北伐的決心。五丈原之卷:諸葛亮為完成稱霸中原、漢室統(tǒng)一的大業(yè),六出祁山討伐魏國,均以失敗告終。后病重,用祈禳之法延長壽命失敗,病逝于五丈原。至此,一代英才如巨星般隕落。
1、日本“百萬人的文學”“國民作家”吉川英治dian峰作品。
作者:吉川英治是日本的歷史小說大師,曾榮獲“國民作家”的頭銜,是包括朝日文化獎、每日藝術獎、菊池寬獎等在內的多項文學獎項的得主。他先后創(chuàng)作的《宮本武藏》《三國》等作品,被稱為“百萬人的文學”。
作品:吉川英治所著的《三國》是“日本三國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國題材的影視、游戲、動漫等均來源于此書。□□日本70余年,總銷量超過2000萬冊。
2、全新視角、立體刻畫、快意閱讀,F(xiàn)代手法書寫經典故事,全新視角重塑英雄人物。
吉川英治版的《三國》,采用了現(xiàn)代風格的寫作手法,一改文言或文白一體的語調,采用純口語偶爾夾雜個別古語的表達方式,加入大量原著中沒有的對白和心理描寫。把傳統(tǒng)的故事演繹的更加輕松、有趣、親切,是適合大眾閱讀的通俗讀物。
此外,作者也在劉備、曹操、關羽、張飛等主要人物身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意。全書既有金庸式的快意恩仇,也有古龍筆下的兒女情長,還有水波梁山的英雄俠義和紅樓的人情練達,更融進了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道精神。
3、史書、商書、政書、勵志書四合一。
這不僅是一本講述三國歷史的小說,也是政略大全、商戰(zhàn)寶典和勵志奇書,讀者可以從群雄在爭霸中的涉及的博弈與運籌、權術與詭道、用兵與馭人中學習處事方法、成功之道、領導術、組織學、戰(zhàn)略論等。
編史書聞名。日本菊池寬獎、朝日文化獎、每日藝術獎得主。
1892年生于日本神奈縣,幼年因家道中落而輟學,做過印刷工、修船工、花匠、記者等。他22歲正式步入文壇,34歲時在報刊上連載《鳴門秘帖》一舉成名,之后創(chuàng)作了《宮本武藏》《三國》《豐臣秀吉:新書太閣記》《新·平家物語》《私本太平記》等多部巨著,均備受推崇,有“百萬人的文學”之美譽。
吉川英治以筆為劍,致力于描寫人生的曲折和堅毅的求道精神,深深影響了無數(shù)青年人的人生及價值觀,他生前身后,全集一再出版,歷久不衰。
吉川英治文學獎
本獎為紀念吉川英治而設立,范圍主要是通俗小說,首次頒發(fā)于1967年,現(xiàn)已成為日本大眾文學領域的重要獎項。得獎作家有司馬遼太郎、渡邊淳一、尾崎秀樹、宮部美幸等。
出師之卷
第一章 刮骨療傷
第二章 建業(yè)大會
第三章 呂蒙與陸遜
第四章 斗笠之罪
第五章 荊州易主
第六章 英雄白頭
第七章 關羽走麥城
第八章 蜀山遠矣
第九章 馬不食草
第十章 國葬關羽
第十一章 成都鳴動
第十二章 千古梨樹
第十三章 曹操離世
第十四章 武祖
第十五章 七步成詩
第十六章 斬斷情絲
第十七章 改元之年
第十八章 蜀國效仿
第十九章 桃園春殘
第二十章 雁兒騷動
第二十一章 吳國外交
第二十二章 一戰(zhàn)成名
第二十三章 冬將軍
第二十四章 慰靈宏愿
第二十五章 一介書生
第二十六章 白帝城
第二十七章 石兵八陣
第二十八章 魏國討吳
第二十九章 劉備托孤
第三十章 觀魚生計
第三十一章 吳蜀修好
第三十二章 全力造艦
第三十三章 淮水之戰(zhàn)
第三十四章 蜀征南蠻
第三十五章 《平蠻指掌圖》
第三十六章 蠻王孟獲
第三十七章 過流沙口
第三十八章 二擒孟獲
第三十九章 三擒三縱
第四十章 四擒孟獲
第四十一章 毒泉之水
第四十二章 蠻女起舞
第四十三章 女中豪杰
第四十四章 木制巨獸
第四十五章 藤甲蠻兵
第四十六章 □□之戰(zhàn)
第四十七章 王風萬里
第四十八章 鹿與魏太子
第四十九章 出師表
五丈原之卷
□□章 揮師中原
第二章 美丈夫姜維
第三章 祈山之野
第四章 西部第二戰(zhàn)場
第五章 司馬懿復出
第六章 洛陽之難
第七章 空城之計
第八章 揮淚斬馬謖
第九章 斷發(fā)起誓
第十章 后出師表
第十一章 二出祁山
第十二章 兵糧告急
第十三章 總兵大印
第十四章 司馬懿中計
第十五章 血色天地
第十六章 長雨
第十七章 賭局
第十八章 八卦之陣
第十九章 掘灶
第二十章 麥熟之時
第二十一章 北斗七星旗
第二十二章 木門道
第二十三章 有識之士
第二十四章 木牛流馬
第二十五章 舌頭玄機
第二十六章 種豆
第二十七章 七盞燈 333
第二十八章 水火相遇
第二十九章 巾幗女衣
第三十章 銀河的祈禱
第三十一章 秋風五丈原
第三十二章 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
第三十三章 松無古今色
番外篇一 諸葛菜
番外篇二 后蜀三十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