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突兀高峻,地處山海之間。其海天一色的自然景觀、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家喻戶曉的八仙傳說、人間仙境的美好寄寓,歷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世間游人所向往。蓬萊閣歷近千載。人文歷史內涵豐富。是蓬萊祖先留給后世的寶貴財富。 新中國成立以前,蓬萊閣信史從志。20世紀60年代初,始有葛家修所撰《中華歷史文化名樓:蓬萊閣》。20世紀80年代以來,另有蓬萊縣(市)政府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所編纂的《中華歷史文化名樓:蓬萊閣》,版本有三。均以舊修《登州府志》、《蓬萊縣志》為藍本,簡約匯編,以饗讀者,時至今日已十年有余。一起來翻閱《蓬萊閣》吧!本書介紹了人間第一樓——蓬萊閣、千年軍港——蓬萊水城、抗倭名將戚繼光故里、仙境新景、擷英集萃、山海奇觀、大事記等內容。
概述
第一章 人間第一樓--蓬萊閣
第二章 千年軍港--蓬萊水城
第三章 抗倭名將戚繼光故里
第四章 仙境新景
第五章 擷英集萃
第六章 山海奇觀
第七章 大事記
第八章 附錄
編后記
蓬萊水城位于山東半島最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以北僅20海里的廟島群島猶如一道海上鎖鏈,控制了兩大半島之間的渤海海峽,形成中國北方的海上門戶。
唐神龍三年(707年),登州治所遷蓬萊,蓬萊成為膠東半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城北與登州治所毗鄰的天然港灣,遂被人們稱為“登州港”:處于巔峰盛世的大唐帝國是世界各國向往的中心,大唐與海外各國往來的海上航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其重要的起航港有四:南方的廣州、泉州、寧波和北方的登州港。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即以登州為始發(fā)港,沿遼東海岸至朝鮮,再由朝鮮抵達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使節(jié)有“遣唐使”在登州港登陸,經(jīng)山東半島前往內地長安:日本高憎圓仁來唐,兩次過登州,曾在登州開元寺停留,見到許多日本人在開元寺的題壁留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唐代經(jīng)登州而到長安的新羅遣唐使達30余次,日本遣唐使7次,大批朝、日留學生、學問僧和商旅人等尚未計算在內:登州港在和平時期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橋梁,在與敵國對抗時期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隋唐時期先后多次大規(guī)模征伐高麗,其海上用兵路線都是由登州起航沿廟島群島至遼東,登州一帶海港還是造船和后勤運糧基地,水師之盛,史稱“樓船相接,揚帆蔽海”。
北宋時期,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國崛起,不斷威脅宋的安全,山東半島與遼國所在的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成為抗敵護疆的前線、北宋朝廷為防御北方契丹入侵,于慶歷二年(1042年)在登州設置刀魚巡檢,利用登州港停泊戰(zhàn)船一因宋水軍使用的快速戰(zhàn)船形似刀魚,故名“刀魚戰(zhàn)棹”,水軍駐屯營地也隨之稱為“刀魚寨”:登州水軍在這里停泊戰(zhàn)船,補充給養(yǎng),訓練水師,出哨巡洋,護衛(wèi)著登州海域及周邊島嶼:登州港由此成為一處頗具規(guī)模的水軍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