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裝中華國粹”系列精選流傳千年的中國古代國學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細致、通俗易懂的解讀,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讀者輕松接受國學的熏陶,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賢們的思想精華,并從中有所領(lǐng)悟和收獲。
《貞觀政要/線裝中華國粹》是一部記載唐太宗在位23年中君臣討論政事的歷史文獻。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徵、房玄齡、王珪等大臣的問答,還有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內(nèi)容廣泛,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尤以討論君臣關(guān)系、君民關(guān)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jié)用、居安思危為重點。全書旨在總結(jié)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歌頌“貞觀之治”,希望后來君主以此為借鑒。
編輯推薦
本書的主要讀者人群是成人,閱讀一定的國學名著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知識能力以及個人品行。單純的古文對于學白話文長大的成人讀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也是厭于接受的,但是古文是精華,所以在不拋棄原著的前提下,本系列書籍作了翻譯和解讀,使得讀者開拓了知識面,在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中理解了原文所表達的內(nèi)容。
《貞觀政要》是一部記載唐太宗在位23年中君臣討論政事的歷史文獻。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徵、房玄齡、王珪等大臣的問答,還有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內(nèi)容廣泛,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尤以討論君臣關(guān)系、君民關(guān)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jié)用、居安思危為重點。全書旨在總結(jié)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歌頌“貞觀之治”,希望后來君主以此為借鑒。
作者吳兢,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生于唐高祖咸亨元年(670),卒于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輕時立志求學,博通經(jīng)史。武周長壽年間,吳兢因其史才受到推薦,得以進入史館,修撰國史。他作為史臣,不僅能夠秉筆直書,還敢于犯顏直諫。武則天去世后,唐中宗李顯無力駕馭全局,武三思、韋后、安樂公主都在覬覦最高權(quán)力,陰謀之事接連不斷。一時朝中人人自危,氣氛恐怖。安樂公主欲廢太子李重俊自立,太子因發(fā)動兵變失敗而被殺,后安樂公主又將矛頭指向相王李旦。吳兢不計個人安危,毅然進呈《上中宗皇帝疏》,勸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友誼。吳兢分析說,如果相王被誣治罪,那么中宗本人也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由于吳兢奏表頗有影響力,加上御史中丞蕭至忠的進諫,終于使相王平安無事。數(shù)年后,相王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一反中宗、睿宗難以獨掌權(quán)柄的局面,收回權(quán)綱,銳于決事,集大權(quán)于一身,群臣不敢進諫。吳兢深感此舉不利于唐室,遂上疏玄宗,主張朝廷行政要按規(guī)章制度行事,皇帝和群臣應(yīng)當各守職分,不可侵越。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代史學家。少有志于學,博通經(jīng)史。魏元忠、朱敬很看重他。后詔入史館,撰修國史。不久,官拜右拾遺。武則天時,以“有史才”之名。神龍中,遷右補闕,與韋承慶、崔融等撰《則天實錄》,記述了張昌宗誘張說陷害魏元忠的史實。張說幾次要求修改文字,故意說:“劉五(劉知幾)修實錄,記魏齊公事,殊不相饒假,與說毒手。”吳兢不受威脅稱:“若取人情,何名為直筆!保毁H官荊司馬。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另有《貞觀政要》10卷。
前言
卷一
君道第一
政體第二
卷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附:直諫
卷三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一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
卷五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卷六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卷八
務(wù)農(nóng)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辯興亡第三十四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zāi)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