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不僅是由肌肉和骨頭構成,還有細菌及真菌。這些微生物會影響我們的體重、免疫系統(tǒng)、精神健康,甚至對伴侶的選擇;它們也是了解肥胖癥、孤獨癥、精神疾病、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癥等現(xiàn)代疾病的新方法。
作者以演化生物學為基礎,研究微生物與人類自古以來的共生關系。微生物的基因也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只不過它們演化的速度更快,足以順應人體的需求做出調(diào)整。然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卻破壞了體內(nèi)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例如抗生素雖然可以救命,但也會殺死對我們有益的微生物;現(xiàn)代人高脂、高糖、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讓體內(nèi)的肥胖微生物和纖瘦微生物比例失衡,進而引發(fā)腸道疾病,增加身體組織發(fā)炎的機率;剖宮產(chǎn)和配方奶粉的盛行,剝奪了新生兒從母親身上接收益菌的機會,甚至提高了感染壞菌的風險。
好消息是,雖然我們不能改變自身的人類基因,卻可以培養(yǎng)、改善我們體內(nèi)的微生物?赐赀@本書,你會開始愛護住在你體內(nèi)的微生物那另外90%的你。
"
推薦您購買聯(lián)合天暢其他暢銷書:
"1. 微生物的美妙之處,在于人類基因永遠趕不上的適應能力
營養(yǎng)不良?沒問題,微生物會幫你合成缺少的維生素
吃了燒焦的肉?別擔心,微生物會替你將吃下肚的焦黑物質(zhì)解毒
激素改變?沒關系,微生物很快就會適應
2. 微生物決定你愛吃的東西,你的直覺來自微生物的感覺
微生物群系可以改變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展,影響免疫系統(tǒng)對抗疾病的能力
3. 與演化生物學家一起,認識另外90%的你
·攝入的卡路里,要以腸道實際吸收的熱量為準,包括微生物吸收的那一份
·自然分娩能為新生兒提供經(jīng)過母體精挑細選的基礎微生物
·母乳中的微生物組合,會根據(jù)嬰兒的發(fā)育需求變化
·闌尾并非毫無意義的退化器官,它是微生物的藏身處,為人體的免疫統(tǒng)做培訓
"
"序言 痊愈
2005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我從森林中走出來,肩上的棉布袋里裝了20只蝙蝠,各種各樣的昆蟲撲向我的頭燈。我感到腳踝附近癢癢的,此前我已經(jīng)將浸泡過驅(qū)蟲液的長褲底端塞進防蛭襪中,保險起見,里面還穿了另一雙襪子。當我動身前往陰暗的雨林,從捕捉器中取出那些蝙蝠時,光是應付林中濕氣、濕透衣服的汗水、泥濘的小徑、對老虎的恐懼及蚊蟲的干擾就已經(jīng)夠我忙的了,這下可好,還有會讓我發(fā)癢的東西穿過了保護我皮膚的衣物布料及化學物質(zhì)。
22歲那年,我在馬來半島的克勞野生動物保護區(qū)(Krau Wildlife Reserve)度過了改變我一生的三個月。我在大學攻讀生物學學位時開始對蝙蝠深深著迷,當?shù)弥袡C會成為英國蝙蝠學家的野外調(diào)查助理時,便立刻報名申請。只要能見到葉猴、長臂猿和各種各樣的蝙蝠,無論是在吊床上過夜,還是在住滿巨蜥的河流中盥洗,一切挑戰(zhàn)都是值得的。但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熱帶雨林帶來的生存考驗的持續(xù)時間,遠超過這段經(jīng)歷本身。
回到營地后,我在河邊空地掀開襪子查看發(fā)癢的地方,發(fā)現(xiàn)罪魁禍首不是水蛭,而是蜱蟲,大約有50只,有些鉆進了皮膚,有些在我的腿上緩慢爬行。我把那些在皮膚上爬的蜱蟲撥掉,接著以最快的速度測量并記錄了蝙蝠的科學數(shù)據(jù),將蝙蝠放生后,伴隨著漆黑的夜色和蟬鳴,我鉆進如蠶繭般的吊床,拉上拉鏈,借著頭燈的光線,用一只小鑷子夾出剩下的蜱蟲。
幾個月后,在我的家鄉(xiāng)倫敦,熱帶感染通過蜱蟲找上門來。我的身體僵硬疼痛、趾骨腫脹,這些奇怪的癥狀反復發(fā)作,我也成了醫(yī)院的?,做了各種血液檢測,看了許多?漆t(yī)生。每當疼痛、疲倦及困惑感毫無預警地襲來,然后又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似的離去,我的生活都會因此暫時停擺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當多年后終于被確診時,感染已深植在我體內(nèi),我為此接受了一個長度和強度足以治愈一群牛的抗生素療程。最終,我恢復到了原本的健康狀態(tài)。
但沒想到的是,故事到這里還沒結束。我被治愈了,但被治愈的不只是蜱媒感染,或者可以這么說,如果我只是一塊肉的話,那我確實痊愈了?股匕l(fā)揮了神奇的功效,我卻開始受苦于新的癥狀?皮膚破皮、消化系統(tǒng)異常,而且變得容易受到感染。我懷疑抗生素治療不僅消滅了使我生病的細菌,也消滅了那些原本就住在我身體里的細菌。我覺得自己的身體似乎成了一個不適合微生物居住的地方,而我直到最近才了解,自己是多么需要這些多達100萬億個、把我的身體當作家的友善小生物。
你的全身上下,只有10%是人類。
每10個構成你稱作身體的細胞中,就有9個是搭便車的冒充者。你的身體不僅由血肉、肌肉、骨頭、大腦和皮膚構成,還有細菌及真菌。事實上,體內(nèi)的微生物才是人體主要的組成物。在你的腸道中就寄宿著100萬億個微生物,如同海床上的珊瑚礁一樣。大約有4000種微生物居住在你1.5米長的結腸皺褶中,使結腸表層多出了一層。在你的一生中,寄宿在你體內(nèi)的微生物的重量,相當于5只非洲象的重量。它們布滿了你的皮膚,你指尖上的微生物數(shù)量甚至比英國人口還要多。
很惡心吧?高度發(fā)展、注重衛(wèi)生如我們,怎能接受以這樣的形式被微生物殖民。然而當我們離開叢林時,能像舍棄毛皮與尾巴一樣遠離微生物嗎?現(xiàn)代醫(yī)學有辦法幫助我們遠離微生物,建立一個更干凈、更健康、更自主的生活模式嗎?自從發(fā)現(xiàn)我們的身體是微生物的棲息地后,鑒于它們對我們似乎無害,我們?nèi)萑塘怂鼈兊拇嬖凇5珜τ谶@些微生物,我們沒有像保護珊瑚礁及熱帶雨林一樣的觀念,更不用說去珍惜它們。
作為一位演化生物學家,我接受的訓練是從解剖學和生物行為中尋找演化的優(yōu)勢及意義。真正有害的生物特征與生物的交互作用,通常是會被自然選擇淘汰的,不然就是會在生物的演化進程中消失。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身上的100萬億個微生物,是不會以我們的身體為家卻不做出任何貢獻的。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會對抗病菌并幫助我們從感染中復原,那它又為什么會容忍病菌侵入并以我們的身體為家?以我自身為例,這些入侵者或好或壞,在我體內(nèi)進行了長達數(shù)月的化學戰(zhàn)爭,我想要知道,消滅原本住在我體內(nèi)的這些微生物,會引起什么附帶損害?
事實證明,我在一個適當?shù)臅r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部分住在人體內(nèi)的微生物接觸到氧氣就會死亡,因為它們習慣了腸道中的無氧環(huán)境。在人體外培養(yǎng)微生物很困難,用它們做實驗就更加困難了。數(shù)十年來,科學界在培養(yǎng)及研究人體內(nèi)微生物方面的進展相當緩慢,但現(xiàn)在,科技的腳步終于趕上了我們的好奇心。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簡稱HGP)的展開,人類的基因密碼被破解,科學家現(xiàn)在能迅速且低成本地為大量DNA測序。即便是我們體內(nèi)死去的、隨著糞便排出的微生物,也能通過其保留的完整DNA被辨別出來。我們以為體內(nèi)微生物不重要,但科學界正在揭示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況。我們的一生都將與這些搭便車的小生物糾纏不清,它們不但使我們的身體機能正常運作,更是維系人類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我的健康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通過新興科學的證據(jù)可知,人體內(nèi)微生物的破壞不僅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癥等身體健康問題,也會導致焦慮、抑郁、強迫癥、孤獨癥等精神健康問題。這樣看來,許多生活中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疾病并非由基因缺陷引起,也不是身體背叛了我們,而是因為我們疏于珍惜自己體內(nèi)另外90%的細胞:微生物。
我不僅想通過研究了解抗生素對我體內(nèi)的微生物群落造成了什么傷害,還想知道它是如何使我生病,以及我該怎么做,才能讓微生物數(shù)量恢復到我被蜱蟲叮咬前的平衡狀態(tài)。為了了解更多,我邁出了自我探索的終極一步:DNA測序。但不是測序我的基因,而是為我體內(nèi)微生物組的基因測序。通過了解我體內(nèi)現(xiàn)有的及應該有的菌種與菌株,或許就能判斷我的身體受到了多大的損傷,并試著進行彌補。我參加了公眾科學計劃中的美國腸道計劃(American Gut Project),該計劃由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羅伯·奈特(Rob Knight)教授的實驗室主持,接受來自世界各地民眾捐贈的樣本,并通過人體的微生物序列樣本,了解我們體內(nèi)的菌種及它們對健康的影響。寄出帶有我腸道微生物的糞便樣本后,我終于有機會了解這個以我身體為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了。
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多年后,得知哪怕還有任何一種細菌住在我體內(nèi),都會讓我感到欣慰。得知我體內(nèi)的細菌和其他參加美國腸道計劃的捐贈者大致相同,而不是一堆在有毒荒地上茍延殘喘的突變生物,我還是非常開心的,但不出所料,我的腸道細菌多樣性大幅降低了。與其他捐贈者相比,我體內(nèi)超過97%的腸道細菌都屬于兩個主要菌群(其他捐贈者的這一數(shù)值為90%左右)。也許我服用的抗生素殺死了較弱勢的菌種,只有比較強大的細菌存活下來。讓我好奇的是,損失的這些細菌與我近來的健康問題有關嗎?
然而,就像比較熱帶雨林與橡樹林一樣,借由觀察喬木與灌木的比例或鳥類與哺乳類的比例,只能極有限地了解這兩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作方式。同樣地,若在大尺度上比較,是得不到太多關于我體內(nèi)菌群健康狀況的信息的,因為這些以我的身體為家的微生物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分類層級。對于我目前的健康狀況,這些在治療過程中存活下來的或在治療后恢復的細菌的特征,能夠反映出什么信息?或者更確切地說,那些可能因治療而消失的細菌,對現(xiàn)在的我來說有什么意義?
當我著手研究我們(我和我的微生物)時,我決定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我想了解它們的益處,就必須從生活上做出改變,讓我的身體重新變成一個能與微生物和諧共存的樂園。如果我最近一次的癥狀是不慎打擾微生物區(qū)系帶來的附帶傷害,或許我可以逆轉(zhuǎn)這個局面,使自己擺脫過敏、皮膚問題,以及幾乎不間斷的感染。我這么做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我將來的孩子,因為會遺傳下去的不僅有我的基因,還有我體內(nèi)的微生物。我要確保能夠給我的孩子最好的。
我決定重視我的微生物,改變飲食以迎合它們的需求,并計劃在改變生活方式后去做第二次取樣測序,希望能有機會看到成效。身為宿主,我希望通過努力,改善體內(nèi)微生物的多樣性、達到種類的平衡。最重要的是,我期望對體內(nèi)微生物的投入能夠得到回報,幫我打開通往健康及幸福的大門。
"
"序 曲 另外的90% - 001
第 1 章 21世紀文明病 - 021
第 2 章 所有疾病都源于腸道 - 055
第 3 章 精神控制:大腦與感覺也受腸道微生物控制? - 087
第 4 章 自私的微生物:過敏是因為免疫系統(tǒng)太盡責? - 121
第 5 章 細菌大戰(zhàn):抗生素的濫用 - 157
第 6 章 人如其食:微生物吃什么,你就變成什么 - 191
第 7 章 從第一次呼吸開始:來自母親的微生物 - 219
第 8 章 微生物修復:從益生菌到糞便移植 - 249
終 曲 21世紀的健康 - 285
后 記 100%人類 - 305
致 謝 - 311
參考文獻 - 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