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所作,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雖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所以數百年來歷久不衰,為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本書適合于社會讀者,為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
《了凡四訓全鑒》分別從“原文”“注釋”“譯文”三個方面,對《了凡四訓》進行了全面細致、通俗易懂的解讀,以便讀者朋友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這部著作。
運命在天,立命在己
袁了凡,本名袁黃,是明朝時期江蘇吳江人,有次他在慈云寺結識了一位孔姓老先生?桌舷壬玫剿纬劭倒(jié)先生真?zhèn)骰蕵O數,所以精通命數推算?紫壬嬖朔餐扑忝锼⒍ǖ臄担f:“在你沒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時,縣考應該考第14名,府考應該考第71名,提學考應該考第9名。”到了第二年,袁了凡三處的考試,所考的名次果然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一生的吉兇禍福,并斷定他命中沒有兒子。這些話袁了凡都一一記錄下來,并且牢記在心中。從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后以及官職升遷等等,無不一一應驗孔先生的推算。袁了凡因此認為,何時生,何時死,何時得意,何時失意,都有個定數,一切都是天定的,沒有辦法改變。
后來袁了凡認識了云谷禪師,在云谷禪師點撥下,認識到一個人的命數其實是可以改變的。一個極善的人,盡管他命中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變苦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盡管他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同樣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為貧賤短命。所以,造惡就自然折福,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的,原來都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道理。袁了凡原來號“學!保亲詮哪且惶焖靼琢肆⒚牡览,不愿意和凡夫一樣,所以改叫“了凡”。他從以前的糊涂隨便、無拘無束,變得小心謹慎、戒慎恭敬,即使是在暗室無人的地方,他也警醒自己不要做錯事而獲罪于天。碰到別人討厭他、毀謗他,他也淡然處之,不與計較。
在他與云谷禪師見面的第2年,到禮部去考科舉?紫壬鸀樗忝瑧摽嫉3名,哪知道居然考了第1名,孔先生的話開始不靈了。孔先生沒算到他會考中舉人,哪知道秋天鄉(xiāng)試,他竟然考中了舉人,這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從此,袁了凡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努力自省改過,盡力修身積德行善。結果真是“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袁了凡于辛巳年有了兒子,取名叫天啟。后高中進士,官至尚寶司卿。53歲那年也并無災難,甚至連一點病痛都沒有。享壽74歲。袁了凡寫了4篇短文作家訓,名“戒子文”,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并且以他自己改變命數的經驗來“現身說法”,這就是后來廣傳行于世的《了凡四訓》。
生活中有很多人將自己的不幸歸結為命運的不濟,認為自己就是命運的棄兒?墒,那么多從不幸走向成功的人,他們的條件比你的條件更好嗎?拿他們的成功與你的失敗相較,你是不是更應該反省自己的得失,去改變自己?《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個人的努力永遠都占主導地位,你的努力永遠決定著你的成就。
解譯者
2015年10月
第一篇立命之學
◎ “余童年喪父……”——做個有理想的人 / 2
◎ “后余在慈云寺……”——找到自己的貴人 / 5
◎ “余遂啟讀書之念……”——人生需要有一份期盼 / 7
◎ “獨算余食廩米……”————無所求造就平庸 / 10
◎ “貢入燕都……”——先為自己描繪一張藍圖 / 13
◎ “云谷問曰……”——人要多一些自信 / 15
◎ “問其故,曰……”——不給自己設限 / 19
◎ “余問曰……”——福亦自己求 / 21
◎ “余進曰……”——凡事“求則得之” / 24
◎ “因問……”——不斷反省,不斷修正 / 27
◎ “地之穢者多生物……”——心有多大福有多大 / 30
◎ “汝今既知非……”——人一定要學會愛惜自己 / 32
◎ “從前種種……”——忘掉過去才快樂 / 35
◎ “夫血肉之身……”——勿以惡小而為之 / 37
◎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命運可以改變 / 41
◎ “云谷出功過格示余……”——功過需記錄 / 43
◎ “語余曰:……”——心無妄念才能安身立命 / 46
◎ “孟子論立命之學……”——心無二念,世界就無差別 / 49
◎ “窮通不貳……”——改變命運需要修身 / 51
◎ “汝未能無心……”——改變命運靠自己 / 54
◎ “從此而后……”——誰說這輩子只能這樣 / 57
◎ “九月十三日……”——善事其實很好 / 61
◎ “蓋寶坻之田……”——有真心,就不必在意善事的多少 / 64
◎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 / 67
◎ “汝之命,未知若何……”——掙脫思想枷鎖 / 70
◎ 遠思揚德……——怎樣才算是一個優(yōu)秀的 / 73
◎ “務要日日知非……”——堅持自我反省 / 76
◎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天才也需要努力 / 79
◎ “云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謹記云谷禪師的道理 / 82
第二篇〓改過之法
◎ “春秋諸大夫……”——言行舉止推測禍福 / 86
◎ “大都吉兇之兆……”——吉兇禍福有預兆 / 89
◎ “至誠合天……”——改錯才能得福 / 92
◎ “但改過者……”——要有羞恥心 / 95
◎ “第二要發(fā)畏心……”——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 97
◎ “不惟是也”——掩飾就是自欺欺人 / 100
◎ “不惟是也……”——要知悔改 / 104
◎ “但塵世無常……”——不知悔改后果很嚴重 / 106
◎ “第三須發(fā)勇心……”——要有勇猛心 / 109
◎ “具是三心……”——擁有三心,就能改過 / 112
◎ “如前日殺生……”——從事情上改過 / 115
◎ “如前日好怒……”——持戒,必有福報 / 119
◎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杰……”——有什么好生氣的 / 122
◎ “又聞謗而不怒……”——避免與人爭辯 / 125
◎ “何謂從心而改……”——從心里面改正自己的過錯 / 128
◎ “大抵最上者治心……”——從心改過是最高明的方法 / 131
◎ “茍未能然……”——是惡是善在自己 / 134
◎ “顧發(fā)愿改過……”——矜則無功,悔能減過 / 137
◎ “昔蘧伯玉……”——君子注重改過 / 139
◎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做人,罪孽不可深重 / 142
第三篇〓積善之方
◎ “《易》曰……”——做人要有幾分菩薩心腸 / 146
◎ “楊少師榮……”——多懷慈悲心,一切皆美好 / 149
◎ “鄞人楊自懲……”——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去感化他 / 152
◎ “家甚貧……”——施舍別人就是做自己的功德 / 155
◎ “昔正統(tǒng)間……”——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 157
◎ “莆田林氏……”——愛別人,才有人愛自己 / 160
◎ “馮琢庵太史之父……”——萬有皆從因緣生 / 163
◎ “臺州應尚書……”——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 166
◎ “常熟徐鳳竹栻……”——行菩薩道,發(fā)慈悲心 / 170
◎ “嘉興屠康僖公……”——多多積累陰德 / 173
◎ “公復稟曰……”——積陰德才有大的福報 / 175
◎ “嘉興包憑……”——播撒善心,可得福報 / 178
◎ “嘉善支立之父……”——敢于對惡行惡事說不 / 180
◎ “凡此十條……”——行善的分類 / 184
◎ “何謂真假……”——真善與假善 / 187
◎ “何謂端曲……”——謹愿之士和狂狷之士 / 190
◎ “凡欲積善……”——端正自己的善行 / 193
◎ “何謂陰陽……”——學會積陽善和陰德 / 195
◎ “名,亦福也……”——不要太在意名聲 / 198
◎ “何謂是非……”——子貢贖人不受金是非善 / 200
◎ “何謂偏正……”——提防善心做惡事 / 204
◎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惡心可以做善事 / 207
◎ “何謂半滿……”——給予他人足夠的善行 / 210
◎ “昔有某氏女入寺”……——按照自己的能力奉獻 / 213
◎ “鐘離授丹于呂祖……”——不要只考慮眼前 / 217
◎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心中有善 / 221
◎ “何謂大小……”——學會區(qū)分善的大小 / 224
◎ “何謂難易……”——從困難處隨緣行善 / 228
◎ “何謂與人為善……”——處處與人為善 / 232
◎ “吾輩處末世……”——找到自己的生存方法 / 236
◎ “何謂愛敬存心……”——誠敬是一個人超凡脫俗的秘訣 / 239
◎ “何謂成人之美……”——君子能成人之美 / 243
◎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環(huán)境改變人生 / 246
◎ “何謂勸人為善……”——勸人為善 / 250
◎ “韓愈云……”——勸人為善要注重方法 / 253
◎ “何謂救人危急……”——危難之處見人心 / 255
◎ “何謂興建大利……”——善是做有利于人的事 / 258
◎ “何謂舍財作!薄嶝斪鞲 / 261
◎ “何謂護持正法……”——世界要有“正法” / 264
◎ “何謂敬重尊長……”——敬重尊長 / 266
◎ “何謂愛惜物命……”——仁者愛物愛人 / 270
◎ “漸漸增進……”——愛這世間一切生命 / 273
◎ “善行無窮……”——有善,才能實現全部功德 / 276
第四篇〓謙德之效
◎ “《易》曰……”——謙虛點,學會從“新”開始 / 280
◎ “辛未計偕……”——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礙 / 282
◎ “丁丑在京……”——勿讓“矜”字壞了事 / 284
◎ “趙裕峰光遠……”——不怕人生的挫折 / 288
◎ “壬辰歲,余入覲……”——謙虛處世是為隆重之德 / 292
◎ “江陰張畏巖……”——不滿人家,是苦了自己 / 295
◎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有神明 / 300
◎ “古語云……”——有志者事竟成 / 303
◎ “孟子曰……”——與民同樂,禮樂治國 /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