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鳧山位于山東省鄒城市南部,與滕州市、微山縣接壤。從地理單元看,鳧山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之魯南丘陵的西南邊緣,屬泰沂山脈中段西側向西凸出的一個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從中國地理來看,它是秦嶺一淮河以北一個極其特殊的人文地理區(qū)域,即以鄒魯鳧山為核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所在的汶泗流域文化區(qū)域。鳧山雖不高不大,但它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曾經養(yǎng)育過我們的祖先。
據史學家考證,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們的始祖太昊伏羲就來到鳧山周圍拓土開疆、生產生活。他們用無數的神話傳說勾勒著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傳說至今仍在鳧山山套間隨風傳頌。
在鄒魯鳧山及其周圍地區(qū),自距今8000年的北辛文化開始,至夏、商、周三代,文化發(fā)展脈絡明顯清晰,無任何一地能與之比對。這里水源豐富,對早期人類生命的延續(xù)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這里雖多丘陵,但遇到洪水泛濫及大災之年,原始先民仍有較大的生存空間;這里山中多林,可借狩獵、采集維持生命的延續(xù)。所以,我們把鄒魯鳧山稱之為特殊的文明地理區(qū)域,為“風水寶地”?梢赃@樣講,在鄒魯鳧山及其周邊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居住環(huán)境,孕育了東夷文化和東夷文明,并對以后鄒魯文化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鄒魯出現孔子、孟子并由他們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有著歷史的必然。前者是源頭,后者是歷史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從文化研究的嚴謹角度講:“伏羲”之名,是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其正確的叫法是“太昊伏羲”,后被人們簡化俗稱為“伏羲”。這個名號含兩族群之名:東方的大汶口文化的太昊族群與西方的仰韶文化的華胥族群。雷澤湖畔碰撞之后,東方的太昊族群的雷龍與西方的華胥族群的華胥生太昊伏羲氏。至此,第1代太昊伏羲出現。第四紀全新世冰川來臨,洪水上漲,海水入侵,整個泰沂山區(qū)與鳧山丘陵被水淹沒,太昊伏羲族群不得不離開雷澤湖畔,有的西進,有的東移。東移的族群退到泰沂山區(qū)落腳到泗水的源頭——今泗水雷澤湖一帶;退到鳧山丘陵的族群在這里就發(fā)生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第1個傳奇故事——滾磨成親,爺娘創(chuàng)世。隨后發(fā)明網罟、始畫八卦、制定姓氏……于是,在這里產生了第二、三……代“伏羲”,此后,一代代的首領都叫“伏羲”,“皆襲伏羲之號”。
山不在高,有廟則靈。鳧山是伏羲、女媧鳳姓部落的中心,伏羲女媧兄妹傳說的故事,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由于它產生歷史的久遠性和發(fā)展演進的多元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從魯東南、蘇北到古雷澤,從魯中山區(qū)到鄒魯鳧山和魯西平原,特別是在鄒魯鳧山一帶,伏羲女媧的傳說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經過歷代擴修的氣勢恢宏的羲皇廟,應是迄今國內建造*早、規(guī)模大、規(guī)格高的祭祀伏羲女媧的家祠祖廟。伏羲的傳說和話題源遠流長,史籍說了幾千年,民間口頭傳了幾千年。我們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時常為伏羲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所感召、所激勵。伏羲代表和體現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涵蓋著人類的初創(chuàng)性文化。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作為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是我們中華民族龍文化血脈延續(xù)的重要途徑。
鄒魯鳧山位于山東省鄒城市南部,與滕州市、微山縣接壤。從地理單元看,鳧山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之魯南丘陵的西南邊緣,屬泰沂山脈中段西側向西凸出的一個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從中國地理來看,它是秦嶺一淮河以北一個極其特殊的人文地理區(qū)域,即以鄒魯鳧山為核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所在的汶泗流域文化區(qū)域。鳧山雖不高不大,但它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曾經養(yǎng)育過我們的祖先。
據史學家考證,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們的始祖太昊伏羲就來到鳧山周圍拓土開疆、生產生活。他們用無數的神話傳說勾勒著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傳說至今仍在鳧山山套間隨風傳頌。
在鄒魯鳧山及其周圍地區(qū),自距今8000年的北辛文化開始,至夏、商、周三代,文化發(fā)展脈絡明顯清晰,無任何一地能與之比對。這里水源豐富,對早期人類生命的延續(xù)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這里雖多丘陵,但遇到洪水泛濫及大災之年,原始先民仍有較大的生存空間;這里山中多林,可借狩獵、采集維持生命的延續(xù)。所以,我們把鄒魯鳧山稱之為特殊的文明地理區(qū)域,為“風水寶地”?梢赃@樣講,在鄒魯鳧山及其周邊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居住環(huán)境,孕育了東夷文化和東夷文明,并對以后鄒魯文化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鄒魯出現孔子、孟子并由他們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有著歷史的必然。前者是源頭,后者是歷史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從文化研究的嚴謹角度講:“伏羲”之名,是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其正確的叫法是“太昊伏羲”,后被人們簡化俗稱為“伏羲”。這個名號含兩族群之名:東方的大汶口文化的太昊族群與西方的仰韶文化的華胥族群。雷澤湖畔碰撞之后,東方的太昊族群的雷龍與西方的華胥族群的華胥生太昊伏羲氏。至此,第一代太昊伏羲出現。第四紀全新世冰川來臨,洪水上漲,海水入侵,整個泰沂山區(qū)與鳧山丘陵被水淹沒,太昊伏羲族群不得不離開雷澤湖畔,有的西進,有的東移。東移的族群退到泰沂山區(qū)落腳到泗水的源頭——今泗水雷澤湖一帶;退到鳧山丘陵的族群在這里就發(fā)生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個傳奇故事——滾磨成親,爺娘創(chuàng)世。隨后發(fā)明網罟、始畫八卦、制定姓氏……于是,在這里產生了第二、三……代“伏羲”,此后,一代代的首領都叫“伏羲”,“皆襲伏羲之號”。
山不在高,有廟則靈。鳧山是伏羲、女媧鳳姓部落的中心,伏羲女媧兄妹傳說的故事,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由于它產生歷史的久遠性和發(fā)展演進的多元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從魯東南、蘇北到古雷澤,從魯中山區(qū)到鄒魯鳧山和魯西平原,特別是在鄒魯鳧山一帶,伏羲女媧的傳說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經過歷代擴修的氣勢恢宏的羲皇廟,應是迄今國內唯一的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祭祀伏羲女媧的家祠祖廟。伏羲的傳說和話題源遠流長,史籍說了幾千年,民間口頭傳了幾千年。我們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時常為伏羲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所感召、所激勵。伏羲代表和體現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涵蓋著人類的初創(chuàng)性文化。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作為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是我們中華民族龍文化血脈延續(xù)的重要途徑。
總序
前言
上編 伏羲文化概論
第一章 鳧山開啟東夷文明的曙光
第一節(jié) 鳧山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鳧山的生發(fā)沃土
第三節(jié) 太昊族群的源頭
第四節(jié) 太吳族群走出大山
第五節(jié) 伏羲生于東方雷澤
第六節(jié) 太昊族群的遷徙
第二章 鳧山是伏羲女媧發(fā)祥地
第一節(jié) 雷澤湖畔的碰撞融合
第二節(jié) 太昊伏羲氏遷徙到鳧山
第三節(jié) 伏羲女媧在鳧山治理天下
第四節(jié) 鳧山是伏羲文化的核心區(qū)
第五節(jié) 伏羲女媧是夫婦
第三章 伏羲聚落后裔遺存
第一節(jié) 伏羲的聚落遺址
第二節(jié) 風姓古國司伏羲之祀
第三節(jié) 伏羲在鳧山的遺存
第四節(jié) 伏羲在鳧山的祭祀廟宇
第五節(jié) 伏羲在畫像石中的形象
第四章 羲皇廟的恢宏氣勢
第一節(jié) 羲皇廟建年考
第二節(jié) 羲皇廟尋蹤
第三節(jié) 羲皇廟的記憶
第四節(jié) 羲皇廟被毀真相
第五節(jié) 羲皇廟的價值
第五章 伏羲始祖的塑信及祭祀
第一節(jié) 伏羲的不同名號
第二節(jié) 伏羲姓氏的衍生
第三節(jié) 伏羲始祖的塑信過程
第四節(jié) 伏羲始祖塑造的文化力量
第五節(jié) 伏羲的卓越功績
第六節(jié) 伏羲始祖的正史文脈
第七節(jié) 伏羲始祖祭祀的演變
第八節(jié) 伏羲祭祀的文化內涵
附錄 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選
1.鳧山文化:一種值得復活的文化記憶
2.“洪水干了立人煙
3.一個值得重視的文化遺址——人祖廟
4.鳧山套里的伏羲現象
下編 鳧山羲皇詩詞賦文
鳧山羲皇廟賦詩賞析
一鳧山的賦與詩
二中國皇統(tǒng)第一碑
三羲皇廟碑文石刻
四羲皇廟碑記
五鳧山人祖廟詩
《羲皇神韻》作品選
一 古體詩類
二 詞類
三 楹聯(lián)類
四 祭文類
附錄一 2016鄒魯鳧山(郭里)祭祀伏羲女媧大典
附錄二 2017鄒魯鳧山(郭里)祭祀伏羲女媧大典
參考文獻
后記
《鄒魯文化叢書:鄒魯鳧山話伏羲》:
二、鳧山的地質地貌
從地質發(fā)展看,鳧山一帶在距今24.5億年前的太古代便有原始物質堆積,經過泰山運動、五臺山呂梁山、加里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等一系列地殼運動,億萬年滄海桑田,凹陷凸起,升降沉浮,承受海侵、冰川、流水和風的作用,成為典型的石灰?guī)r地貌,亙立于鄒城的南部。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峰低坡緩、低山孤丘呈鳧鴨翔飛的鳧山外貌大體是在新生代形成的。
。ㄒ唬┑貙优c地質
鳧山丘陵區(qū)域的地層屬華北地層大區(qū)內的晉冀魯豫地層區(qū)的魯西地層分區(qū)之濟南——滕州地層小區(qū),主要為寒武紀——奧陶紀地層和第三紀——第四紀地層,即山地上部以奧陶紀灰?guī)r夾白云巖為主地層系統(tǒng),下部以寒武系灰?guī)r、頁巖夾砂巖為主地層系統(tǒng);山地周圍及谷地(盆地)是以第三紀和第四紀為主的地層系統(tǒng)。
整個鳧山丘陵區(qū)域地層發(fā)育不齊全,各界地層沉積不連續(xù),其中缺失古生界上奧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地層;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地層。目前在鳧山丘陵地區(qū)見到的地層由老至新為:前古生界地層,古生界寒武、奧陶地層,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地層。由于各界地層巖石種類、性質不同,其埋藏、出露、分布狀況亦有明顯的區(qū)域差別,整個鳧山丘陵區(qū)域以張夏組沉積灰?guī)r為主,屬于純青石山.巖性有砂質巖、灰?guī)r、頁巖、石灰?guī)r。
鳧山丘陵區(qū)域處于多種大地構造單元的復合部位,各種應力復雜集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經歷過數次構造變動,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構造單元,凸隆、凹陷、斷裂、褶皺彼此交織復合。
依據構造地質觀點,按其構造形跡、性質、空間展布及其組合關系,本區(qū)所在的地質單元應該是魯西斷隆南部,位于兗州凸起內,構造屬于灰?guī)r單斜斷塊,在單斜斷塊東界發(fā)育有近南北向的嶧山斷層,西界發(fā)育有近南北向的孫氏店斷層,南界發(fā)育有近東西向的鳧山斷層,這些斷層大都成為凸起和凹陷的邊界,構成該區(qū)斷凸和斷陷相間分布的棋盤格子狀構造格局,區(qū)域延伸在幾十乃至數百公里,并且多具繼承性、長期活動的特點。
。ǘ┑刭|發(fā)展
從鳧山丘陵區(qū)域地質發(fā)展過程來看,基本上與華北地質歷史發(fā)展相一致,但又有其獨特的區(qū)域特征。單就鳧山丘陵區(qū)域誕生來看,從地殼形成至今,已經歷了前古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大地質年代。
從前古生代起至今約5.7億年,大致經歷了早寒武世至中奧陶世海侵再到晚奧陶世海退這樣一個大的海侵海退過程。這既是海陸交替、生命繁衍的年代,又是鳧山區(qū)域重要的集中造煤的時代。
距今5.47-6.69億年的下古生代,鳧山山脈所在的區(qū)域與整個華北地塊一起下沉,遭受大規(guī)模的海侵,其地表接受了一整套淺海相地臺型沉積,形成了寒武系和奧陶系下、中統(tǒng)石灰?guī)r地層,與下伏泰山群花崗片麻巖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部分區(qū)域能見到),與上覆寒武系的頁巖、各種不純石灰?guī)r、鮞狀石灰?guī)r、風暴竹葉狀石灰?guī)r等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今天我們看到的整個鳧山山系近似水平的巖層層理構造,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距今4.53-4.78億年的奧陶紀中期,鳧山山系最終浮出水面,地表長期遭受風化剝蝕,陸地準平原化,并造成晚奧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積間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