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沖動在心中激蕩,總希望在有生之年,把先父和我們兄弟幾人的詩作整理,精選結集出版。這是對逝者最好的祭奠,對來者深情的囑托,這種想法得到四弟景琇的贊同和支持。經過一個多月的勞作,詩集《杏壇吟草》終于面世。愿把此書獻給我們的親人、朋友和一切愛好詩的人們。
本詩集分四部分:卷一即璞卷,是大哥景璞的詩。大哥是我國著名的電氣工程專家,生前是哈爾濱電工學院教授,為我國電線、電纜事業(yè)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還是詩人、作家,一生寫詩8600多首,選入書中的150首詩,是他詩作中的很小部分。卷二即瑛卷,是我的詩。我本平庸,生活道路坎坷,歷盡艱辛,最后投身杏壇,終生做高中數學教師,是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對中學數學實踐和理論作過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詩集中收入我的詩100首。卷三即琇卷,是四弟景琇的詩。景琇是國際知名的太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詩集中收錄他的詩作50首。附錄中是先父的詩。先父正直、善良、睿智,一生詩作頗豐,但大多散失,僅從能找到的詩中,選20首編入本集。我還有一位兄長二哥景瑞和妹妹景珍。二哥景瑞小學畢業(yè),已考入師范,正準備入學,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了,他放棄了學業(yè),投筆從戎,赴朝參戰(zhàn)。那時,他還是一個15歲的孩子,后來他告訴我,他參軍除報效國家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讓兄長、弟、妹都能順利地完成學業(yè)。由于家庭出身和父親的歷史問題(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曾作過一段文職官員),政治壓力和生活窘迫是難以想像的,二哥的參軍對于減輕這種壓力和窘迫起了很好的作用,使我們順利地度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詩集中沒有他的詩,但他那種為國為家的犧牲和奉獻,就是一首壯美的詩篇。妹妹景珍中專畢業(yè)后,遠離家鄉(xiāng),赴山東淄博參加創(chuàng)建齊魯石化公司的會戰(zhàn),以后就一直在那里工作,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石油化工事業(yè)。二哥已離去四年,我們永遠懷念他。
本詩集時間跨度很大,詩集中最早的詩是大哥的《螢火蟲》,寫于1944年。那時,他只有11歲;最晚的詩作是四弟的《宇宙探索者之歌》,寫于2017年,時間相距70多年。70年的滄桑歲月,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庭,甚至連我們自己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雙親已仙逝多年,兩位兄長在四年內相繼離世,我也已經成為雙鬢皆白的老者。在整理這些詩時,不免會回首往事,那困境中每步艱苦的跋涉,成長中每個嶄新的里程,生活中每次重要的變遷都歷歷在目,如發(fā)生在昨日。曾幾何時,因迷茫而步履唯艱,因信念而一往直前,因憤怒而拍案而起,因執(zhí)愛而熱淚盈眶,有登東皋以舒嘯的豪邁,也有月下低吟的孤獨。我們把心靈激動的瞬間、靈感閃爍的剎那,升華為一首首小詩,謳歌追求和探索、吶喊熱愛和憎惡,吟誦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傾訴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親人的深情……這些詩,是我們從生命之樹上摘取的幾枚綠色葉片,從歲月長河中捕捉的幾朵流動浪花,從理想的天空發(fā)現的幾顆閃爍之星。這些詩可能寫得并不好,甚至拙劣,但都是我們嘔心瀝血寫出的,讓我們珍愛,是我們生命的年輪,心靈的直抒,靈魂的吟唱。
我們的故鄉(xiāng)很美,她座落在遼寧東部山區(qū)。村的四周,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東、南兩面兩條清澈的小河,唱著歡歌流向遠方。春來了,一簇簇馬藺像一塊塊黛色的玉,散落在山腳下、小溪邊、小路旁,待春風吹開了遍野的杏花、桃花、梨花時,馬藺也開出獨特的紫蘭色的花,天上飄著白云,碧野上鑲嵌著紫藍色的寶石,碧野青天揚溢著詩的旋律。山賦予我們性格,水賦予我們智慧,清風明月喚起我們詩情的萌動。祖父是故鄉(xiāng)第一個有文化的人,一百多年前,他走出大山,在沈陽就讀于奉天兩級師范。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守著先輩留下的幾十畝山地,或讀書,或寫字,或流連于山林,或行吟于阡陌,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后來,他設一私塾免費為鄉(xiāng)親們的子弟傳授知識,當時我只有四五歲,常去祖父的私塾,聽朗朗的書聲,時間一長,耳濡目染,也會幾句,“云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對仗的啟蒙教材,還有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深,有龍則名……”父親天生睿智,有深厚的國學基礎,不但自己能寫詩,還指導我們學詩,曾給大哥和四弟改過詩。記得祖父去世的當天晚上,全家籠罩著悲痛的氣氛。父親教我們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那富有哲理的詩句,到現在還能背誦。受家庭的熏陶,我們血液里流淌著詩的基因,盡管我們兄弟三人都是學理工的,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文學方面的教育,還是和詩有了不解之緣。
父母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含辛茹苦,把我們撫育成人,教導我們要修身、立志、篤行、報國,要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使我們受益終生。感謝父母,給予我們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使我們在困難和逆境中仍矢志不移,昂首前行。告慰雙親的是景琇四年前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故鄉(xiāng)的驕傲,更是我們家庭的驕傲,父母若地下有知,將含笑于九泉。
我們兄弟三人都是教師,祖父和父親也做過教師,大嫂、二嫂和我們下輩中有三人也是教師。因自祖父始往下四代一共有十位教師,故以“杏壇吟草”作為本詩集書名。
汪景瑛
2017.12于北京東景苑
作者:汪景瑛;汪景琇
汪景瑛,男,1939年生,遼寧省撫順市人,終生從事教育事業(yè),高級、特級數學教師。曾在清原高中,沈陽實驗中學任教,對中學數學教學實踐和理論有深入研究,發(fā)表論文五十多篇,主編出版書籍三種。
汪景琇,男,1944年生,遼寧省撫順市人,國際知名的太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在太陽物理研究領域發(fā)表學術論文150多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