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編者的介紹和綜述
第2章 達不成協(xié)議的討價還價:不完全信息模型
2.1 引言
2.2 問題背景和建模方法
2.3 達不成協(xié)議的模型與不完全信息
2.4 效率問題
2.5 結論
第3章 博弈和市場中的聲譽
3.1 引言
3.2 概念
3.3 市場模型
3.4 結論
第4章 研究某些非合作博弈環(huán)境的一種方法一特別關注討價還價問題
4.1 引言
4.2 包含聲譽的討價還價模型
4.3 有學習機會的重復討價還價
4.4 應用性的一般討論
4.5 對該方法的一般評論
第5章 單方不完全信息下的無限期界模型
5.1 引言
5.2 不完全信息下的無限期界討價還價:研究現(xiàn)狀
5.3 賣方出價
5.4 交替出價
5.5 討價還價成本的規(guī)定
5.6 我們?yōu)槭裁匆芯啃蜇炦^程?擴展式的理論問題
5.7 關于信息結構的規(guī)定
5.8 結論
第6章 不完全信息討價還價博弈中推測的選擇
6.1 引言
6.2 模型
6.3 完全信息模型的回顧
6.4 推測
6.5 模型中序貫均衡的一些性質
6.6 悲觀的和樂觀的推測
6.7 理性化的推測
6.8 最后的評論
第7章 對不完全信息下的兩個討價還價問題的分析
7.1 引言
7.2 對稱均勻交易問題:可行性
7.3 對稱均勻交易問題:效率機制
7.4 對稱均勻交易問題:中性解
7.5 檸檬問題:可行性和效率
7.6 均勻可加檸檬問題:中性解
7.7 中性解的推導
第8章 序貫討價還價機制
8.1 引言
8.2 模型的公式化
8.3 完美討價還價機制
8.4 效率
8.5 對稱均勻交易的情況:一個例子
8.6 結論
第9章 風險回避在簡單討價還價模型中的作用
9.1 引言
9.2 單個群體內的討價還價
9.3 兩個群體的情況
9.4 存在初始需求選擇的情況
第10章 風險敏感性與討價還價解的相關性質
10.1 引言
10.2 討價還價解的敏感性
10.3 風險敏感性與扭曲敏感性
10.4 兩人經(jīng)典IIA解和IM解
10.5 n人討價還價解新的風險陸質
10.6 總結和評論
第11章 可變群體的討價還價的公理理論:最新研究的綜述
11.1 引言
11.2 討價還價問題與解
11.3 單調性
11.4 保證與機會
11.5 穩(wěn)定性
11.6 總結性評論
第12章 關于討價還價的聚點理論的研究
12.1 引言
12.2 回顧四個實驗
12.3 聚點
第13章 討價還價與聯(lián)盟
13.1 引言
13.2 兩個參與人/一塊蛋糕問題
13.3 三個參與人/三塊蛋糕問題
13.4 非合作討價還價模型
13.5 不可轉移效用的夏普利值
13.6 雷法/卡萊一斯莫洛丁斯基解
13.7 公理化
第14章 聯(lián)盟談判的公理化方法
14.1 引言
14.2 數(shù)學模型
14.3 解
14.4 公理化
14.5 討論
第15章 對科斯定理的一個評論
15.1 引言
15.2 討價還價和外部性
15.3 權利投標
15.4 有害廢物處理設施的選址
15.5 總結性評論
第16章 證據(jù)的披露和爭議的解決:誰應該承擔舉證的責任?
16.1 引言
16.2 模型
16.3 均衡的特征描述
16.4 福利的比較
16.5 另一種證明的思路
16.6 結論和擴展
第17章 仲裁的作用和激勵理論
17.1 引言
17.2 定義、假設以及概念之間的一致性
17.3 仲裁的實際作用和潛在作用
17.4 合同完成
17.5 安全網(wǎng)
17.6 信息緩沖和協(xié)調
譯后記
為什么討價還價研究在經(jīng)濟學中非常重要?有兩個顯而易見的理由。第一個理由是經(jīng)濟活動的許多方面都受到個人、企業(yè)以及國家之間 的討價還價的直接影響。第二個理由是討價還價在經(jīng)濟理論中占有重要 地位,因為經(jīng)濟現(xiàn)象中“純討價還價問題”是與“完全競爭”相對立的 極端狀況。 經(jīng)濟理論在討價還價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沒有像在完全競爭的研 究中所取得的成就那樣顯著。這一點并不令人驚訝,因為完全競爭代表 的是理想化的狀況:市場規(guī)律允許每個參與人像孤立的決策者一樣行 動,這個規(guī)律使得經(jīng)濟互動中的策略因素退化到微不足道的層面。而純 討價還價是這樣一種經(jīng)濟互動狀況:市場除了設定爭論的邊界之外不發(fā) 揮任何作用,在該界限內的最終結果完全由議價者之間的策略互動來決 定。討價還價的結果取決于策略互動,這種情況導致很多經(jīng)濟學家,至少是從埃奇沃思(Edgeworth,1881)的時候開始,認為討價還價具有 結果不確定的特征。根據(jù)這個觀點,討價還價理論只能在大體上指定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有可能達成一個協(xié)議。而如果想要得到更具體的 結果則需要引入更多的特征。 當然,與之相反的觀點會認為關于議價者特征的信息以及關于這些 議價者所面臨的討價還價問題的具體結構的信息是充分的,這會使得不 確定性的范圍縮小,并且有可能不存在。約翰納什(John Nash,1950a)的文章闡述了這個觀點。這篇文章使用了約翰馮蘒鶋曼和 奧斯卡槧根斯坦在他們的《博弈論與經(jīng)濟行為》(1944)一書里所提 到的期望效用函數(shù)的性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