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文學史”學術體系為中心,在交錯的文化史視角下,探討隨著十九世紀在歐洲誕生的國別文學史知識體系的傳播,作為一種現代人文學術的“中國文學史”研究如何受到明治時期以來日本的中介影響,在中國逐步建立其范式,完成現代轉型。旨在通過對中國文學學科的反省與文學史學的理論建設,為解決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尋找某種突破與途徑,為重新構建一種真正合乎文學本質的中國文學史研究與教學體系提供某種切實的借鑒與指導。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中國文學史”可說是每一個有中文系的高等院校都會開設的課程,今日各類著作也已汗牛充棟。但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文學史研究及寫作,其實自20世紀初期開始,經過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才成為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一個學科或者說概念。本書作者通過廣泛搜集資料、細致考證比較,勾勒中國文學史創(chuàng)作體系之成立的發(fā)展脈絡,包括直接來自西方的影響、來自日本中介的影響,以及本土學者如曾毅、胡適、鄭振鐸等人自身的主觀意志、學術理念等等。作者師從章培恒教授,多年來始終關注中國文學史領域,而跳出中國歷代文學之內容,將重心放在文學史創(chuàng)作本身,亦即更關心這一現代學術概念在中國之成立、發(fā)展的過程。而這種直問根本的研究,對于該學科未來的發(fā)展無疑也將起到基石性的作用。
本書是在筆者承擔的“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第二批研究項目的成果基礎上修訂而成。2008年,我以“文學史敘述的現代轉型:西學知識、日本經驗與本土化進程”為題,提出研究申請,承蒙葛兆光先生并各位評審委員的厚愛,獲準立項,歸屬“交錯的文化史”方向。2013年完成結項,此后斷斷續(xù)續(xù)就其中部分內容作了增刪改寫。
對于這一專題的研究,其實更早些時候業(yè)已開展。最初是受業(yè)師章培恒先生的指引,于2001年設計“19世紀末至20世紀三十年代前半期日本中國學研究及其對中國學術界的影響”的研究課題,申報并入選日本住友財團在亞洲地區(qū)招募的資助項目。翌年暑期,應日本筑波大學名譽教授內山知也先生的邀請,赴日參加漢文小說研究會的活動,藉此機會開始了項目相關資料的調查、搜集。2005年,我又將課題轉換為“中國文學史研究史”,入選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任交換研究員期間,筆者進一步補充搜集了不少資料,并集中撰成若干篇章。
自2003年以來,本書中的若干章節(jié)先后在韓國首爾大學《中國文學》第40輯、嶺南中國語文學會《中國語文學》第42輯、《文學評論》2008年第6期、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論集》第39號、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第36期、《復旦古籍所學報》第1期、復旦古籍所編《實證與演變:“中國文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以及《文學評論》2016年第5期等刊物公開發(fā)表,此次連同附錄諸篇,在基本保存原貌的基礎上,皆有不同程度的修訂。與此同時,本專題研究的相關階段性成果,還因筆者應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學、九州大學,韓國高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臺灣中研院文哲所、臺灣師范大學、暨南國際大學,上海大學,香港教育學院等學術機構演講交流,有幸獲得諸位師友、同道的教正。2011年9月至10月,因在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任客座教授,為碩博士研究生班作“中國文學史研究史”專題共五講的集中講義,之前的這些案例遂而進一步獲得整合。
書稿終于付梓,而研究實未告竣,探涉既久,愈覺頭緒紛繁。已完成部分,亦仍有未及深入處,惟寄望于將來。十余年來,有賴于眾多師友的支持,獲益良多,尤其在日本搜集資料期間,幸獲內山精也、稻畑耕一郎、高橋智、大木康、竹村則行等先生的幫助、指教,在此謹致衷心感謝。書稿之校核及文學史年表、參考書目編制等,得到侯榮川、孫文秀、龔宗杰、鄭妙苗、王英達、王勝男、范子靖、陳洪典、金美羅、王啟元諸友生與成田健太郎、潘德寶君的協力,內子郭時羽擔任責編,悉心商榷訂正,并致謝忱。此外,感謝史偉教授時常與析疑義并借予不少參考書,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
回顧承擔上述諸項目研究過程,一直得到已在病中的章培恒師的教示、勉勵,期以成就,如今忽忽師已辭世五載,方成此陋篇,深感愧疚,謹以是作獻呈老師的在天之靈。
陳廣宏丙申年冬于滬上肯堂
陳廣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明代文學、文獻等領域成績卓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明詩話新編”負責人。師承章培恒先生,亦關注“中國文學史”研究史等方面的研究,并承擔相關的科研項目。于該領域已出版《文學史的文化敘事——中國文學演變論集》,刊發(fā)論文多篇,并應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臺灣中研院文哲所、香港教育學院等國內外多所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作專題演講。
序章
一、 引言
二、 國別文學史在歐洲的生成
三、 傳統文學概念至清代的承變
四、 日本中介與“返還性借入”
五、 晚清以來“中國文學”及其史的初構
六、 結語
第一編明治日本: 新舊漢學之間概說
第一章古典學的余脈
——東京專門學校文學科創(chuàng)立初期的《支那文學史》講義
一、 關于講師齋藤木
二、 文學科成立初期的相關課程設置
三、 齋藤文學史講義的基本構架與內容
四、 講義的特點及其地位
五、 余論
第二章泰納文學史觀的引入
——“赤門文士”與早期中國文學史敘述模式
一、 緒論
二、 泰納《英國文學史》關于種族、環(huán)境、時代的學說
三、 基于泰納學說建構的中國文學史敘述模式
四、 該模式對中國學術界的影響
五、 結語
第三章研究重心之轉移
——狩野直喜致力中國小說戲曲史研究緣起及其貢獻
一、 開埠以來上海的國際漢學環(huán)境
二、 狩野直喜與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的接觸
三、 開拓俗文學研究的貢獻
四、 結語
第二編清末民初: 新知的移植與調適概說
第一章官學體制下的架構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成因及其性質的再檢討
一、 從“壬寅?癸卯學制”的日本范式說起
二、 作為人文學科的“文學科”與詞章學的“文學”
三、 關于“文學研究法”
四、 林傳甲的立場與作為
五、 結語
第二章西方文學論的早期傳布
——黃人的文學觀念與19世紀英國文學批評資源
一、 緒論
二、 黃人《中國文學史》有關文學的定義與太田善男《文學概論》之關系
三、 太田善男與明治以來日本的西方文學論研究
四、 太田《文學概論》于19世紀英國文學批評的取資與立場
五、 黃人文學史中體現的近代英國文學批評影響及其意義
第三章迻譯實踐的本土立場與效應
——曾毅《中國文學史》與兒島獻吉郎《支那文學史綱》
一、 緒論
二、 章節(jié)設置之比較
三、 敘述內容比較舉要
四、 結論
第三編胡適之后: 文學史建構的多維拓進概說233
第一章文學的純化
——中國純文學史的興起240
一、 緒論240
二、 在整理國故的目標下242
三、 新一輪西方文學論的引入248
四、 走向純文學史的實踐256
五、 余論266
第二章民俗學轉向
——鄭振鐸的俗文學史研究270
一、 概念、背景與立場270
二、 “敦煌俗文學”研究的示范278
三、 新史料的全面開掘283
四、 “世界文學”視野中的中國文學全景289
五、 結語299
第三章從朗宋到馬克思主義藝術社會學
——劉大杰文學史思想的形成與日本
一、 緒論
二、 創(chuàng)造社影響下的新文學青年
三、 赴日留學后向文藝學理論與批評的拓展
四、 大正、昭和初日本諸學派文學史研究的資源
五、 余論
中國文學史著作編年簡表(1854—1949)
附錄
附錄一章培恒先生的中國文學研究
附錄二關于中世文學開端的一點想法
附錄三韓國“漢學”向“中國學”轉型之沉重一頁
——日據朝鮮時期京城帝國大學的“中國學”研究及其影響
附錄四1946—1979: 韓國中國文學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