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盬鹽傳 一種古老資源的當代文化解讀》是一部寫盬鹽的紀實文學。從傳說中炎黃二帝與蚩尤的戰(zhàn)爭,到晉商對盬鹽的販運;從舜帝的南風歌到蒲劇的興盛流傳;從殷商的大逃亡到歷朝歷代關于鹽的管理、保護、控制甚至戰(zhàn)爭等,勾勒出一幅盬鹽的興衰成敗圖。從而清晰地展示了盬鹽的演變史,也折射出整個河東地區(qū)的文明史和文化史。
序章 盬之韻
第一章
鹽乎,火乎
第二章
鹽神乎,戰(zhàn)神乎
第三章
南風之歌
第四章
逃亡的價值
第五章
風流師生
第六章
一場大PK
第七章
大隋都水監(jiān)
第八章
蒲津古渡說鹽
第九章
如此封神
第十章
店下樣
第十一章
兩個蒙古人
第十二章
鹽禁城
第十三章
好大的鹽商好大的官
第十四章
回望小洋樓
第十五章
盬鹽商人的蒲劇
第十六章
美麗的遺存
尾章
南風涅槃
后記
《盬鹽傳 一種古老資源的當代文化解讀》:
正文開篇之始,必須有如下交代。
世間食鹽種類有四,日:池鹽、海鹽、井鹽、巖鹽。我們序章中提到的盬鹽,乃池鹽之一種,是人類最早取用的鹽種之一,其信史可遠溯于周代,其古名亦有稱解鹽、苦鹽、顆鹽、大鹽、潞鹽等,均可在《周禮》《春秋》《竹書紀年》《山海經(jīng)》《左傳》等典籍中得到證實。特別是潞鹽之稱,始于元代初年。
盬池所在地解州境內(nèi),古有潞村、潞家巷。《通志· 氏族略二》日:“路氏,路舊作潞!薄缎兆搿啡眨 “炎帝之后,黃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逼襁\城市仍有潞姓子孫。故盬鹽亦稱潞鹽,從元代至今不廢且興,盬鹽之謂倒多不提及。有鑒于此,其后書中有稱盛鹽者,有稱潞鹽者,皆隨機而用,其實無異,周知為盼,F(xiàn)在書歸正傳。
人類是先學會吃鹽,還是先學會用火?這個問題有意思。
關于用火,原先說是早在距今69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的山洞里發(fā)現(xiàn)了木炭、灰燼、燒石和燒骨,證明那是最早知道用火的人類。這是1927年的考古成果。但是32年后的1959年10月,這個結論叫賈蘭坡和王健兩位先生給推翻了,因為他們在山西河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西侯度遺址。在這處距今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初期的古人類遺址中,一是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包括巨河貍、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馬象等;二是出土了一批以石英巖為原料的原始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三是發(fā)現(xiàn)了令人好生振奮的奇跡,文化層中居然出土有若干燒骨!目前,屬于更新世早期的這處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遺址,成了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jù)。
盛鹽可就沒有這么幸運了,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人類最早食用它的考古學證據(jù)。最古老的盛鹽如此,其他海鹽、井鹽、巖鹽以及外國各地的鹽,同樣也沒有這方面的考古發(fā)現(xiàn)。但你不能說因為缺乏考古證據(jù),就斷定人類用鹽的歷史一定比用火的歷史短,絕不能。這里,鹽有個吃虧的地方,它是一種化學物質,一個大毛病就是見水就溶化。有人拿鹽出謎題,謎面說:“ 水和太陽生寶寶,洗禮要用火來烤。人人見了都喜歡,跌進水里找不到!弊サ木褪沁@一特點。古人類那時連粗陶器都不會造,怎么來儲存鹽?真就到了能造陶器的年代,裝在里面的鹽巴能不受潮嗎?時間久了能不溶解消失嗎?2005年10月3日,俄、美兩國三名宇航員抵達國際空間站時,迎接他們的禮物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一種真空包裝的面包和鹽?上覀兊睦舷热四菚r候還不會搞真空包裝,一不小心就犯了個無法彌補的歷史性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