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總目唐集提要會證平議》主要是從“當時怎么編”、“當時怎么傳”、“后來怎么編”、“后來怎么傳”的角度,來考察唐人編唐集與宋人編唐集(也包括明清人重編重輯的唐人別集)以及它們之間復雜的文本關系、結集形式、傳播生態(tài)等等,具體分為四個階段來看不同時期唐集編纂的不同情況、若干特點與規(guī)律,并以唐宋及以后不同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中唐人別集的流傳情況為結點,看它們結集與流傳的各種媒介與渠道,以期對唐人別集的生產(chǎn)、加工、傳播、消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作一個整體勾勒和集中描述,是從文本生成論的角度反觀與重構唐人別集的“文本旅行”的各種途徑與風貌。
《四庫全書》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百科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是在它纂修過程中孕育的副產(chǎn)品,從一開始就成就了卓越的學術史地位,使《四庫全書總目》成為我國古代地位最重要、影響最深遠、成就最巨大的目錄學專著,徐有富先生在《目錄學與學術史》一書中也說:“《總目》乃中國古典目錄學集大成之作。”“《總目》的分類可謂集四部分類法之大成”(徐有富《目錄學與學術史》,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27、330頁)。在它產(chǎn)生的那個時代,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大判斷、大總結的時代,是學術思潮大轉(zhuǎn)彎、大分野的時代,也是我國歷代典籍被大清理、大整合的時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四庫全書總目》兩百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以四庫館臣為代表的清代最有學問的學術團隊的集體創(chuàng)作,并以國家倡導與認可的方式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學術的銜接與流傳,數(shù)百年來依舊書寫著它永遠不老的神話。拙稿《四庫總目唐集提要會證平議》剛剛殺青,共17萬字,筆者帶著一系列的問題走進“四庫學”,企圖陳述一些小問題,先談四庫唐集提要的寫法,再談它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紕漏,最后結合筆者的四庫研究談兩個順帶出來的相關問題:《宋敏求編校唐集考》與《唐集唐注考》,故筆者分三部分寫成此文。
《四庫全書》的纂修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總目》初稿亦隨《四庫全書》的纂修而編訂于四十六年(1781),又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武英殿刊版梓行。《總目》由朱筠、翁方綱、邵晉涵、戴震、周永年、任大椿等數(shù)十位纂修官分頭撰寫,最后經(jīng)紀昀、陸錫熊等總纂官審核增刪、抽換改寫、反復打磨而成,屢經(jīng)繕訂,前后歷時二十余年。這一浩大的學術工程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它是由哪些人撰稿的,它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寫法寫成的,它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存在著哪些問題,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意識,都需要我們來追究和盤問。
如果說宋代以歐陽修、王欽臣、宋敏求、曾鞏為代表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切身的?睂嵺`帶來了一股自覺的古籍整理風氣和環(huán)境,那么以四庫館臣為代表的清代學者們通過《四庫全書》的編纂和《四庫提要》的撰寫,使當時的古籍整理的氛圍、精度達到了最高密度和最高程度。有以乾隆之子永珞為代表的皇家集團的領銜主編,有以股肱大臣紀昀為代表的四庫全書館所有成員的集體合作,有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年輪走到那個大判斷大總結的“算總賬”的時代,正是因為處在這樣的大背景中,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寫作能夠群策群力,集思廣益,能夠集大成。
張佳,男,1984年生,湖北仙桃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學士(2006)、廣西大學文學碩士(2011)、武漢大學文學博士(2014年6月),導師尚永亮教授,F(xiàn)為青島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教研室青年教師,主要從事漢唐文學與文獻學研究、四庫學研究等。碩博期間撰有未刊稿《程千帆年譜》、《四庫總目唐集提要會證平議》、《杜詩詳注之注釋學研究》,曾在《古典文獻研究》(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辦刊,C刊集刊)、《長江學術》(武漢大學辦刊)、《燕趙學術》(河北師范大學辦刊)、《東南學術》、《杜甫研究學刊》、《江南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文章15篇。
東皋子集 三卷
寒山子詩集 一卷
王子安集 十六卷
盈川集 十卷
盧昇之集 七卷
駱丞集 四卷
陳拾遺集 十卷
張燕公集 二十五卷
曲江集 二十卷
李北海集 六卷
李太白集 三十卷
分類補注李太白集 三十卷
李太白詩集注 三十六卷
九家集注杜詩 三十六卷
黃氏補注杜詩 三十六卷
集千家注杜詩 二十卷
杜詩捃 四卷
杜詩詳注 二十五卷
王右丞集箋注 二十八卷
高常詩集 十卷
孟浩然集 四卷
常建詩 三卷
儲光羲集 五卷
次山集 十二卷
顏魯公集 十五卷
宗玄集 三卷
杼山集 十卷
劉隨州集 十一卷
韋蘇州集 十卷
毗陵集 二十卷
蕭茂挺文集 一卷
李遐叔文集 四卷
錢仲文集 十卷
華陽集 三卷
翰苑集 二十二卷
權文公集 十卷
韓集舉正 十卷
原本韓文考異 十卷
別本韓文考異 四十卷
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 四十卷
東雅堂韓昌黎集注 四十卷
韓集點勘 四卷
詁訓柳先生文集 四十五卷
增廣注釋音辯柳集 四十三卷
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 二十一卷
劉賓客文集 三十卷
呂衡州集 十卷
張司業(yè)集 八卷
皇甫持正集 六卷
李文公集 十八卷
歐陽行周集 十卷
李元賓文編 三卷
孟東野集 十卷
長江集 十卷
昌谷集 四卷
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 四卷
絳守居園池記注 一卷
王司馬集 八卷
沈下賢集 十二卷
追昔游集 三卷
會昌一品集 二十卷
元氏長慶集 六十卷
白氏長慶集 七十一卷
白香山詩集 四十卷
鮑溶詩集 六卷
樊川文集 二十卷
姚少監(jiān)詩集 十卷
李義山詩集 三卷
李義山詩注 三卷
李義山文集箋注 十卷
溫飛卿集箋注 九卷
丁卯集 二卷
文泉子集 一卷
梨岳集 一卷
李群玉集 三卷
孫可之集 十卷
曹祠部集 二卷
麟角集 一卷
皮子文藪 十卷
笠澤叢書 四卷
甫里集 二十卷
詠史詩 二卷
云臺編 三卷
司空表圣文集 十卷
韓內(nèi)翰別集 一卷
唐英歌詩 三卷
玄英集 八卷
唐風集 三卷
徐正字詩賦 二卷
黃御史集 十卷
羅昭諫集 八卷
白蓮集 十卷
禪月集 二十五卷
浣花集 十卷
附錄 唐人別集編纂的文獻統(tǒng)計
參考書目
附記
后記
《四庫總目唐集提要會證平議》:
唐駱賓王撰!短茣の脑穫鳌贩Q中宗時,詔求其文,得百余篇,命郗云卿編次之!稌浗忸}》引云卿舊序,稱光宅中廣陵亂,伏誅。蓋據(jù)李孝逸奏捷之語。孟棨《本事詩》則云賓王落發(fā),遍游名山,宋之問游靈隱寺作詩,嘗為續(xù)“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句。今觀集中,與之問蹤跡甚密,在江南則有投贈之作,在兗州則有餞別之章。豈非不相識者,何至覷面失之?封演為天寶中人,去賓王時甚近,所作《聞見記》中載之問此詩,證月中桂子之事,并不云出賓王。知當時尚無是說。又朱國楨《涌幢小品》載正德九年,有曹某者,鑿靛池于海門城東黃泥口,得古冢題石,日駱賓王之墓云云。亦足證亡命為僧之說不確。蓋武后改唐為周,人心共憤。敬業(yè)、賓王之敗,世頗憐之,故造是語。孟棨不考而誤載也。其集新舊《唐書》皆作十卷,宋《藝文志》載有百道判三卷。今并散佚。此本四卷,蓋后人所裒輯。其注則明給事中顏文選所作。援引疏舛,殆無可取。以文選之外別無注本,而其中亦尚有一二可采者,故姑并錄之,以備參考焉。
【胡玉縉補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顧廣圻《思適齋集·代秦敦甫撰駱賓王文集考異序》云:“《駱賓王文集》,余友顧澗蘋用汲古閣毛氏所藏本影寫,近從之借來,證諸《直齋書錄解題》,蜀本也。分卷凡十:為賦頌一、詩四、表啟書二、雜著三,前有郗云卿序。又考舊、新兩《唐志》,皆以十卷著錄,是此實為唐、宋相仍云卿編次之舊,遂摹刊印行。澗蘋復取《文苑英華》互勘,凡注'集作',大抵相合,其遇有可疑及集非《苑》是并《苑》無注者,皆加決定,撰為《考異》一卷。至于《苑》有差違,或兩得通,雖則甚多,咸在所略,世行本無足信據(jù),亦置而弗論。”瞿氏《目錄》有明刊本《駱賓王集》十卷,云:“世傳顏注本止四卷,非舊第,次十卷本,凡賦頌一、詩四、表啟書二、雜著三,尚出郗云卿編次之舊,有郗《序》,與《唐志》及宋刊蜀本合。其《代李敬業(yè)檄》結句,'合是誰家之天下',足證俗本'合'作'竟'之誤!倍∈稀恫貢尽酚性臼恚疲骸肮谝员緜,先列《螢火賦》,終以《丹陽刺史挽詞》,俗本《代徐敬業(yè)討武氏檄》,此作《李敬業(yè)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六尺之孤何托',此作'安在',與《書錄解題》引同。”又有明陳魁士注四卷,云:“雖非舊第,而'徐敬業(yè)'作'李敬業(yè)','何托'作'安在',所引尚非俗本。”李慈銘《茍學齋日記》辛集上二云:“道光間所刻駱賓王集,簽題《駱文忠公集》,其首載陳析木熙晉所作《補傳》,言'明末福王時,東陽張國維為之請謚,得謚文忠',此與元文宗之謚杜甫日文貞,正堪作對,亦異聞也!薄督鹑A叢書》本胡《序》云:“《駱丞集》,前明有單行本,吾婺之義烏柘林子孫藏于祠,迨我朝乾隆年間欽定全唐詩文,駱丞文二卷、詩三卷與焉,《四庫目錄》曾采載之,稱四卷。道光初,義烏陳明府津刻《駱侍御集》,注解甚晰,近為兵燹所毀。同治戊辰,余覓得江東孫公素本,不分卷數(shù),其文只載《螢火》與《蕩子》《從軍》二賦,暨《靈泉》一頌,詩即《全唐集》中所載也。己巳春,因取《全唐文》所載《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以及《祭趙郎將》諸作,共三十八篇,排比鈔刊,合詩文為四卷,俾成完璧。又校對各本,頗有異同,另纂《辨?zhèn)慰籍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