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小說之一,昆德拉借此堅實地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上*偉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華盛頓時報》)。 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重與輕不再是物理上的簡單對立,而是如作家所說是所有對立中*神秘、*模糊的。
das schwerste Gewicht)的緣故吧。
如果永恒輪回是*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卻可在其整個的燦爛輕盈之中得以展現(xiàn)。
但是,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真的美麗?
*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
重讀米蘭·昆德拉
弗朗索瓦·里卡爾
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最后幾頁題為《卡列寧的微笑》的文字,曾使我,且至今仍令我感到炫目而又困惑。炫目之感來自于其文字的美,來自于其特有的語義與形式的完滿。而正是從這種美和這種完滿之中產(chǎn)生了令我深陷其中的困惑與不盡的疑問。筆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在于試圖探清這份炫目與疑問通過總體把握和相互觀照來加以領悟。因此,本文將圍繞牧歌和美這兩個主題展開思考。
但首先是,我為何會受到如此的沖擊?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這幾頁文字與過去我在昆德拉作品中看到的中心傾向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通過閱讀昆德拉以前的那些小說,我曾得出結論,將其中心傾向定義為對任何抒情形式的諷刺、質(zhì)疑,對天真的徹底批判,總之,這是以毀滅、嘲諷,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準,尤其是投向政治與詩為基礎的某種哲學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就此而言,我從未讀過比這走得更遠的文學作品,也從未讀過將幻滅之藝術推得如此之遠,將我們的生命與思想藉以為本的基本謊言揭露得如此深刻的作品。簡而言之,沒有一部作品與牧歌之精神如此格格不入。而相反,其常用手段之一,便是通過作品中主人公,如《玩笑》中的路德維克與雅洛斯拉夫,《誰都笑不出來》中的敘述者,《搭車游戲》中的女主人公,《好笑的愛》中的哈威爾大夫與愛德華,《告別圓舞曲》中的雅庫布,《笑忘錄》中的塔米娜和揚,《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仆人等人物的生存與思考,來徹底揭露這個世界的無足輕重和絕對可笑。
然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怎能出現(xiàn)牧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最后一部分怎么可能由一條垂死之狗的微笑而變得如此溫馨和明媚?其不當之處更在于小說中的這首牧歌緊接在《偉大的進軍》這一部分之后,而在這一部分,探討的是糞便與媚俗的問題,小說家的諷刺也許比他在這部小說中的任何其他部分都表達得更徹底。
總而言之,這幾頁文字有著某種令人憤慨的東西。然而,文中卻包含著某種真理,某種不言自明的真理,與昆德拉作品中最具撒旦性的部分所揭示的真理一樣,無法回避。因此,這幾頁文字給我揭示了另一個昆德拉,或至少迫使我不得不修正我先前對他作品的看法(因而也改變了這一作品在我心間所激起的回聲的看法,在我心中,我一直認為其作品正是以最為確切的方式對我的意識作了表達)。這種修正的最終完成,只能通過質(zhì)疑,徹底去掉我先前對這部作品及其欲言所持的也許過于單一的簡單化認識。也就是說,只能通過考察下面的這一悖論:毀滅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小說家,當今世界*聲名、最暢銷的作家之一,曾獲耶路撒冷文學獎、歐洲文學獎、赫爾德文學獎、捷克國家文學獎,以及多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譯者簡介:許鈞,法文翻譯家,法國文學專家,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翻譯協(xié)會翻譯事業(yè)特別貢獻獎得主。譯有巴爾扎克《邦斯舅舅》、雨果《海上勞工》、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卷四)、波伏瓦《名士風流》、圖爾尼!稑伳就酢贰⒗湛巳R齊奧《訴訟筆錄》等多部作品。
第一部 輕與重
第二部 靈與肉
第三部 不解之詞
第四部 靈與肉
第五部 輕與重
第六部 偉大的進軍
第七部 卡列寧的微笑
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
弗朗索瓦·里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