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教育部課題組研發(fā)傳統(tǒng)文化教材 北京通州試點
發(fā)布者:中教圖書網(wǎng) 來源:新京報 發(fā)布時間:2015/5/4

  無論是去年的北京課改方案,還是今年的北京中高考考試說明,都釋放出重視國學教育的信號:語文課增加傳統(tǒng)文化內容,中高考試題中也將有所體現(xiàn),增題量,增分值。

  國學好,國學熱,國學怎么學?

  這是學者張健十多年來一直研究的,他帶領的課題組研發(fā)出一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程》(簡稱“實驗教材”),貫穿幼兒到成人階段。目前,這套教材正在北京通州、大興等試驗區(qū)試用。

  但每周一次課,每次一課時的誦讀,僅能實現(xiàn)正音正讀,卻難以實現(xiàn)“浸潤”國學經(jīng)典的終極育人目標,這不僅是張健,也是北京教育研究院通州分院副院長蘇金良的共同困擾。

  語文課本的傳統(tǒng)文化篇章零零散散,“實驗教材”僅是選修讀物,因未過試驗期,距大范圍推廣,其路漫漫。而一撥撥長起的孩子何時能盡快獲益?

  通州試點

  “三步六正”讀古文

  執(zhí)教多年,聽慣了童音瑯瑯讀書聲的六年級語文老師孫賀此前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被孩子們的朗誦聲感動。

  “你不知道正音正讀后,孩子們朗讀出的古文多美!彼谩袄@梁三日”形容,即使為了一堂古文閱讀課,她每次都要按著“實驗教材”專門備課、對著古漢語辭典一字字正音,研究發(fā)音方法。

  4月5日,通州區(qū)東方小學五年級某班的國學誦讀課堂上,孫賀一遍遍向學生們強調字正腔圓、氣沉丹田等要求。

  課上,學生們只需跟著老師完成不同花樣的朗誦—看字朗讀、配樂朗誦、按旋律吟唱、拍手換節(jié)奏朗誦……40分鐘后,當堂講授的《七陽》,一首76字講授對仗的語文,孩子們已能脫稿背出。

  “高對下,短對長,鳥語對花香……”孫賀提示孩子們,此文以“ang”為韻,應注意氣息連貫,綿延不絕之感。

  女生周鑫淼一邊讀,一邊用手橫比豎劃讀音的平仄變化。一年級起,她就開始接觸這樣的國學閱讀課,從懵懂過渡到領會,“古文中除了知識,還有做人做事的道理!

  這也是校長何永彤的愿望,“讓孩子們在平長仄短中,傳承古典文化精髓”,他自2009年引入“實驗教材”后,結合“三步六正”和“東方習字”教學法,從“正音、正義、正形”入手,力圖以浸潤方式,在每周的國學課上,為學生繼承傳統(tǒng)文化打下基礎,“比如樹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尊重家長的禮貌”。

  六年過去,孩子們的成長讓何永彤欣慰,這不僅體現(xiàn)在各類國學誦讀比賽中斬獲的獎項,還有作文中的古詩詞,“到了春天,就知道寫‘潤物細無聲’。”

  “實驗教材”

  在京試點已有6年

  東方小學所用的“實驗教材”,來自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和“十二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傳統(tǒng)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yǎng)研究》聯(lián)合科研項目。

  張健及其所在的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是這兩個課題的主要承擔者,對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和教材研發(fā)工作,他們已堅持十多年。

  現(xiàn)在這套教材已走進通州51所中小學,作為校本課程,孩子們每周有一節(jié)課在學國學。

  他們在用的教材是經(jīng)過修訂后的地方定制版,6年前推出的全國實驗版,后來依據(jù)25個地區(qū)的民俗特色,“分裂”成不同的地方定制版。北京教育學院通州分院副院長蘇金良是該套教材引入的積極支持者,甚至參與了北京版教材的編寫修訂。

  他認為現(xiàn)在教育體系中,對國學經(jīng)典的傳承已斷層,“不成體系”,無法讓學生接受完整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而“實驗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讀本,恰能彌補。

  “語文是工具性的”,蘇金良認為應區(qū)分語文教學和國學教學的功能,前者的授課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字詞章句;后者重在熏陶培養(yǎng),是對人本質的教育,“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因為《論語》、《三字經(jīng)》等國學誦讀內容中,暗涵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是能夠植入基因的人格教育。

  他的理念與張健不謀而合,這套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乃至成人教育的國學讀本,體系中包括國學經(jīng)典、民族藝術、民俗文化,并根據(jù)不同學生年齡段設置教學目標。

  張健介紹,在這套教材中,小學低年級段以蒙學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為主;中年級段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等,為孩子們奠定詩詞美學基礎;高年級段開始涉及儒家經(jīng)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初中階段安排了《孫子兵法》《古文觀止》等經(jīng)典,讓孩子們能接觸到儒家經(jīng)典以外的優(yōu)秀典籍和思想;高中階段則為傳統(tǒng)文化通識教育,需更為深入學習儒家、道家等經(jīng)典文獻。

  培養(yǎng)目標

  淺嘗輒止效果打折

  “國學不只是儒學!睆埥≌J為,真正的教育應回歸對人的培養(yǎng),國學則應跳出簡單的背誦與默寫,為學生構建從儒釋道哲學,到兵法禮藝,乃至中醫(yī)韜略,繼承先人的處世謀略和胸懷品質。

  在這套“實驗教材”構建的培養(yǎng)目標中,人格教育主要在小學、初中完成。

  “小學初中講究德育,不能考試。”張健認為,到了高中階段才以教學評價為主要工作,總體反映9年的教學成果。

  近日,張健他們也推出了高中版實驗教材,在高二教材中整本講讀《道德經(jīng)》,并將引入學期評價標準,這也是他分階段的育人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實驗教材”,輔助語文教學,每周一次,意在普及;而高中的“實驗教材”則設置了20多個主題,每個主題3至5節(jié)課,也是每周一次。

  “進行研究性學習!睆埥〗榻B,高中版教材還研發(fā)了教師指導手冊,涉及每節(jié)課的教學等內容,9月將在教學實驗區(qū)啟用,通州仍將率先試水。

  這與北京市教委去年的語文課程改革方案中授課和試題增加傳統(tǒng)文化比重的要求頗為契合,今年北京的中高考考試說明中,也增加了古文閱讀篇目,高考語文卷也將古詩詞閱讀的分值從15分提至40分。

  張健認為,若要在應試教育中,增加傳統(tǒng)文化內容,楹聯(lián)和詩詞創(chuàng)作必不可少,而不是機械背誦中心思想,應把古圣先賢的理論變成生活中的方式方法。

  但這與他的理想—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完整理解乃至可揮筆寫策論,仍相距甚遠。

  在應試體系中,背誦得分才是制勝法寶。

  “語文不應該有標準答案”,他認為,目前“實驗教材”的輔助角色,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未來走向

  全面推廣尚需時日

  語文老師孫賀說,國學誦讀對孩子的人格塑造和語文教學,作用都很明顯,“你能想象,三四年級剛接觸作文的孩子,就能引經(jīng)據(jù)典表達觀念嗎?”她見證了從前怯懦的學生,如今眾目睽睽下清晰誦讀古文,見面知禮問好的變化。

  這也是蘇金良所期待的,他希望語文課能真正成為讀書課,堅信浸潤6年乃至12年國學經(jīng)典洗禮的學生能完成授課目標,“能清晰表達,有獨立觀點”。

  但在目前中高考試卷中,試題結構基本為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作文、語文基礎知識四大板塊,意味著學校教育不可能脫離現(xiàn)行語文課本與字詞教育。

  針對與字詞教育的銜接,張健們從臺灣語文教材中獲得靈感—“把國學融入到字詞教學之中”,并開發(fā)出一套新的語文教材。

  他出示了部分樣張,在“上學”一課,除了學習“上”“好”“學”“生”四字筆畫外,還延展了《論語·秦國章》的內容,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深化內涵。

  新教材甫一面世就被預訂,“試點區(qū)都問,為什么不早把這套教材給我們?”張健說。

  今年9月起,這套教材也將在通州試點小學應用,“要努力讓孩子們讀到原汁原味、樸實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蘇金良堅信,語文教育和國學傳承,“可以并馭”。

  2009年至今六年過去,通州區(qū)使用“實驗教材”的中小學已過半,順利試驗的同時,也有業(yè)內人士質疑該教材“違規(guī)”,因為自北京教育部門2010年審定后,該教材曾數(shù)次修改均需報審后使用,目前最新的2015版未趕上今年上半年的審定,需到9月再上交。

  對此,張健坦言,按照新教材試用規(guī)定和課題管理規(guī)定,新教材最少要經(jīng)過一個教學循環(huán)(6年)的試用,經(jīng)相關部門審核驗收后,才能進行規(guī)模推廣。

  今年北京通州等課題實驗區(qū)即將進入第六年課程試用,屆滿,教育部總課題組和相關機構會對北京通州、青海湟中、河北灤縣等五個大型試驗區(qū)做科研評價和同意驗收。

  “實驗教材”的真正效果和未來走向,也將一并受到檢驗。